执行西进计划的晋军,他们是中军郤至麾下的一个“师”以及上军的整个军团,合起来的在编兵力约是四万三千人。
晋国的一个军团不是三万七千五百战兵吗?加上一个“师”的七千五百战兵,不该是四万五千?
其实,很多军队满编出征,行军阶段就会一再出现减员的现象。这是参战人员生病或受伤,一般会被就地安置,不会一直带着伤兵或病患,尤其是不会带上病患。
有人鼻涕横流再加上咳嗽难止,谁也无法判断会不会传染,只有身份足够高或足够背景确实硬的人,他们才得以继续待在军营内,不然会被排除引发传染的可能性。
怎么排除?温和一些当然是就地安置,碰上心狠手辣的将领会让人悄悄杀掉埋了。
夸张?得是多么不了解“慈不掌兵”的含金量,才会不相信或觉得夸张。
所谓的“慈不掌兵”包括保障多数而忽视少数。
有那么一个例子?
曹操打赤壁之战期间,军队内爆发了大规模的瘟疫,远没有一些演义作品上的仁慈,愿意开辟营盘来专门收容着让得病的将士等死。
哪怕是进行了艺术上的美化,曹操刻意将得瘟疫而死的将士丢入大江,乃至于用木筏或竹筏运到南岸四处乱抛弃,引发了大江南岸瘟疫传播也被演绎了出来。
史书上所记载的曹操应对军中瘟疫的方式只有寥寥数笔,里面却是尽显残酷。他将所有染上瘟疫的人聚集起来,严格进行全方位封锁,并且没有提供粮食和水。将身染瘟疫病死的将士遗体弄到大江南岸,这个则是历史上的史实。
曹操隔离患病的人,自然是一种正确的应对方式。可是不提供后勤保障……,真的是太狠了。
隔离之法始于张仲景,他隔离病人却会亲自前往治疗。
有了张仲景开创出来的方法,后面对待传染病的应对方法就是进行隔离,只是区别在于有没有进行后续救治以及提供生活物资的保障。
诸夏这边将可以传染和致死的病都归纳为瘟疫。
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的瘟疫发生次数不多,有史记载的一次是在周惠王三年(前674年)。
看看晋军对染上风寒的人怎么处置,大概能够知道为什么春秋时期没有让传染病大肆传播。
真的患上传染病的人,他们被就地安置之后,等于无法传染给军中的袍泽。
那些带着传染病的人安置到某地,碍于交通不便利且人口流动小或几乎没有,传染病顶多就是在当地爆发,很难传播到其它区域。
别说是春秋时期野外猛兽多到吓人,哪怕到近现代的乡下一样野兽不少,出门的风险系数并不低。
而野外猛兽众多的环境下,健康的人都有不小的风险,生病虚弱的人可能不需要猛兽来袭,随时随地都在倒在逃亡路上了。
至于说发生在周惠王三年的瘟疫怎么蔓延开来?那是齐国贸易走动频繁的特殊性,再加上齐国君臣的不作为,他们还刻意让传染病蔓延到了周边列国,简直就是明摆着要死就一起死。
其它朝代的瘟疫蔓延,主要是人口增多,这个村和那个村的距离不远,瘟疫从上一个村蔓延到下一个村。
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次全国瘟疫是东汉末年,直接让人口锐减五分之四之多,史载死亡人数多达四千八百万。而瘟疫之所以肆虐得那么严重,完全就是当权者的不作为或难有作为所导致了。
晋军的军队纪律相较于其他国家的军队更加严明,后勤保障也更为充分,非战斗损员的情况比其他国家的军队要少得多。
这一次晋军转战南北,一共出动十一万两千五百的部队,非战斗损员的人次差不多是五千左右。
什么叫人次?可以是一个人重复受伤或患病,被一起统计在总汇上面。伤亡的汇总也是这么一回事,可以同样一个人的重复受伤。
十一万两千五百的晋军一共被统计五千次非战斗损员,看上去很多吗?讲事实就是并不多。
东征的楚军,他们出动十二万大军,非战斗损员可是将近两万!
而晋军转战的里程比楚军多,双方一样是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之下,出现明显的非战斗损员数据,单纯就是楚军的质量比不过晋军。
查阅冷兵器时代的相关文献会发现一点,非战斗损员会占整场战役兵员损失的三成以上。
即便是到了热兵器战争,抗战期间的果军,死在各种疾病和饥饿的士兵,远比死在与敌军交战的数量要多得多。
基本上就是一支军队的后勤保障怎么样,将会直接决定非战斗损员的数量。
楚国的都城“郢”并不在大江南岸,它坐落于大江北岸的不远处,只是西南方向有一大片的云梦泽。
“大山之前的‘巢’地还好,只是一旦过了大山,我们……”士鲂已经知道目标是楚国都城,没有放下过担忧:“我们算是一头扎进楚国腹地了!”
那个大山所指的是后世命名大别山的山区,它在当前没有统一的名字。
小主,
“沿江行军肯定不行。”智罃对楚国做得功课要更多一些:“到大别山之后,往西便是云梦泽了。”
智罃所说的大别山可不是现代的大别山,它其实是现代武汉西边的一座小山,再往西约二三十里还有一座小别山,两座山的命名背景是当地被沼泽分开,中间不止遍布沼泽,猛兽的数量多到夸张,并且还是犀牛、大象、鳄鱼这种一看就凶狠的猛兽。
那个鳄鱼就是扬子鳄。而扬子鳄到现代因为数量稀少被视为一种萌兽,那是没有见识过扬子鳄数量泛滥的时候。
至于说楚国有犀牛和大象?当前前在楚地看到大象很正常,其实宋国境内也能够看到象群,倒是宋国境内已经没有犀牛了。
在随后大象和犀牛逐渐消失在诸夏大地的时候,扬子鳄仍旧在南边广泛栖息,由于数量超级多的关系,一直西晋年间仍旧是当地的祸害之一。
周处除三害,一打老虎,二杀蛟,第三就是他一改恶行,其中的“蛟”就是扬子鳄。
晋国哪怕是已经占领“方城”之外的土地,绝大多数人仍然没有想过兵逼楚国的都城。
难道是这些人没志气?可能是,更多是心里畏惧。
他们在畏惧什么?明白楚国的总体实力是其一,再来就是离得远且对地形无比陌生。
当初,郤武子在攻取“方城”之外的各城池之后,一度想要继续南下,彼时被楼令劝阻了。
那个时候,楼令怎么会劝,不是应该乘胜进击吗?当然是楚国仍有余力,并且齐国那边不稳。
这一次,楚国的主力在外,尤其是晋军从东向西进发,算计非常难得的机会降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