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80章 全书完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所以,临死前的姬周以为在分封上给楼令挖了坑,实际上埋的却是新生的晋王室。

至于楼令会选择“乾”为国号,一来是当时姒姓的杞国还健在,楼氏并不在汉水旁边,使用“秦”为国号更不合适。也是因为姒姓的杞国还活着,所以使用“楼”会像是杞国的小宗之国,楼令在“乾”和“元”两个国号中选了前者。

郤氏为什么用“唐”来作为国号?简单因为他们的根脚是晋国公族,而晋国一开始的国号是“唐”。所以从他们以“唐”为国号的初始,注定会想方设法灭掉晋王室来保证自己才是正朔。

荀氏用“原”作为国号的理由更加简单,他们本就是原国的公族后裔,获得分封当然仍旧使用“原”来当作国号。

范氏的先祖要从祁姓杜氏字平浓……,也就是杜伯开始算。而杜伯是周王室的官员,杜伯之子隰叔受到迫害才逃亡到晋国。隰叔到晋国之后被任命为“士师(法官)”,他们从此以“士”作为氏,轮到士会获得“范邑”该用封地作为氏,可还是使用“士”作为名字的前缀。

因为范氏的先祖不是某个国家的君主,所以他们获得分封自然是使用“范”来作为国号了。

原先作为晋国卿位家族的几个家族,受于姬周的操作让他们的分封变得很是仓促,没有如同楼令原先的计划,先横扫完列国再正式分封。

那种结果也就导致对齐国和宋国的战争在分封不久后结束,未能完成扫灭姜姓吕氏的齐国和子姓宋氏的宋国。

事情有变,楼令的很多盘算当然落了空,在维护晋王室和乾国的选项上,更多倾向于乾国的利益。

在各自获得分封之后,温氏、智氏、彘氏主动或被迫并入大宗的国家。这也是姬周临死操作之下产生的结果。

楼令在晋王室担任太宰一职,直至天子彪十五岁离开晋王室返回封国。

郤至在分封之后兼任晋王室的太傅一职,也是在分封之后的第四年离世。

士匄和中行吴分别担任周王室的司徒和司马,比楼令更早脱离晋王室就国。

不是应该待到天子彪二十岁行冠礼才让楼令离开吗?出现意外当然是跟晋文王(姬周)的死有关。

天子彪是由楼令教导没有错,可是天子彪毕竟是晋文王的血脉延续,加上分封之初晋王室被宰割,哪可能让楼令这位乾文公跟晋太后、天子彪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。

实际上,即便是楼令保证了晋王室的利益,仅仅软禁晋文王这一条,隔阂已经造成事实,裂痕注定无法弥合了。

尽管楼令已经非常努力在维护晋王室的利益,可是划归晋王室直辖的一众公卿本身就是烂泥,后来也不见他们多么配合,总不至于让楼令花乾国的资源和动用乾国的军队,来壮大晋王室吧?

一再努力无法将晋王室公卿扶上墙来跟唐国、原国争夺生存空间,导致后面楼令放纵天子彪以及一众王室公卿争权,摄政十年之后将权柄归还给了天子彪,回去当自己的一国之君了。

回到乾国的楼令只做两件事情,坐镇中央让楼小白在外东征西讨,乾国大军驱赶秦人与义渠人作为开路先锋,一路追到西域并占领那一片土地。

等到楼令六十岁,他亲率大军向北灭掉楼烦,一同控制了河套以及漠南,着手修建起了“函谷关”。

在六十五岁,楼令退位一边安心写书,另一边则是搞起了科技。

轮到楼小白在位,乾国的主要重心在西扩和攀登科技树,尤其是攀登科技树上面。

等第一台蒸汽机面世,乾国的生铁产量也大幅度上去,开始从西扩诸多区域调动奴隶和战俘,让他们修起了路。

乾国修路分为两种,一种是平常的道路,另一种则是为修铁路做准备。

一直到楼令来到七十六岁,蒸汽机被应用在火车之上,意味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开端。

在为修铁路做准备的时候,火车还没有被研发出来,有了足够的基础,划定好了规格,枕木一放,铁轨一接,十二年的时间完成从“函谷关”到西域的铁路建设。

乾国当然也重视农业,渭水两边能开发的都尽量开发,复制了郑国渠工程,又复制了龙首渠和成果渠工程。

为了完成包括修路和水利工程在内的一系类工程,死亡的异族人超过了五十万。而楼令在世期间,疆域范围内的异族人口顶多也就七十万,等于死了三分之二还多。

在楼令晚年,乾国已经开始在列装火器,一开始主要是青铜炮以及单兵投掷的火药武器。

等楼令薨逝之后的第七年,楼小白才在原有技术上搞出燧发枪。

燧发枪的面世让楼小白加快了征服的脚步,选择从陇右直插蜀地,先是占领了汉中地,后面灭掉了蜀国,止步于与原国的巴地边境。

轮到姒武这一代,他接手修建成都平原的水利系统,另一方面扩建铁路系统,同时还在继续向西扩张。

至于为什么从“氏”变成用“姓”,主要原因是晋王室已经名存实亡,乾国受到唐国、原国、范国的邀请前往参与列国会盟,史称“四国相王”。

小主,

怎么没有邯郸氏的事?他们并未获得分封,仍旧是晋王室的卿大夫之一,现在他们随着晋国被灭成为唐国普通的一个家族。

另外,到姒武这一代,其他国家有没有跟上乾国的脚步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