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在这个事情上,大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,简直是将这个模式无限扩大化、精细化地实行了起来,虽然在早期快速稳定了社会,并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进步和繁荣。
然,时至今日,诸多弊端也在一点一滴地展露了出来,对于大明朝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冲击。
…………
运城盐池,古称盐泽、盬,亦称解池、河东盐池等,位于山西南部,北靠司盐城,南依中条山,东至安邑,西至解州,其东西长约七十里,南北宽亦达近十里,周围高,中间低,总面积一百三十平方公里。
据《水经注》的记载:“深而不流,水出白盐,自然凝成,朝取夕复,终无减损。”
同时,运城盐池亦有两大池与六小池的区分,其近安邑者为东池,近解州者为西池,而六小池则分别名为永小、金井、贾瓦、夹凹、苏老、熨斗。
东池最大,万历六年盐运使李廷观重刻《盐池图》记:“池广五十里、裹七里,四面计之,应得一百一十四里。因用方里为井,并九百亩之法推为亩三十一万五千。”
东池内有一条黑河,被称为“盐母”,它横贯东西,下接盐层,卤水充盈。接其卤,制盐,颗大粒白,是东池赖以发展的先天条件,而东池也是运城盐的主要产区。。
据《山西通志》上的记载,运城盐池物产主要有四种,即潞盐、朴硄(芒硝)、太阳铉精石(俗称龟背石)和野生蒲黄。
无论在哪个朝代里,运城盐池都备受当政者的关注,甚至一度成为朝廷的经济支柱之一!
大唐代宗大历年间,当时全国的盐利收入高达六百万缗,占到了全国财赋收入的一半,而其中运城盐池的盐利收入就高达到一百五十万缗,占到了全国盐利收入的四分之一,足以体现运城盐池的重要地位。
而这么大面积的盐池,自然不是一座司盐城就能看护得了的,所以不得不提到“三禁门”!
三禁门,是大明代成化年间建成的河东盐池禁垣核心设施,它由东育宝门、中祐宝门、西成宝门组成,承担盐引监验与军事防御的双重职能。
据万历二十五年《河东盐池图碑》记载:三禁门分布间距分别为东距安邑五里、中与运城相对、西距解州十里,三禁门之间有坚固的禁墙相连,形成了总长达到一百二十里的防御体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