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殿下…”沈墨和杜衡早已在高台等候,躬身行礼,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。
杨昭摆了摆手,示意他们免礼。他走到高台边缘,目光再次投向那无声的、如同凝固的海洋般的流民群。沉默了片刻,他用一种清晰、稳定,却足以让前排数万人听清的声音开口了,声音不大,却蕴含着穿透人心的力量:
“大隋的子民们…”
仅仅这五个字,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!人群中瞬间爆发出无法抑制的、山呼海啸般的哭嚎!
“太子殿下!真的是太子殿下啊!”
“老天爷开眼!我们有救了!有救了!”
“殿下…救救我的孩子吧…”
无数人跪倒在地,以头抢地,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喊。压抑了太久的恐惧、绝望、委屈,在这一刻如同决堤的洪水,汹涌而出!声浪几乎要掀翻五里坡!
杨昭的眼眶瞬间红了,他强忍着喉头的哽咽,提高了声音:“孤…来迟了!让尔等受苦了!” 这一句“来迟了”,饱含着沉痛的自责,瞬间击中了无数流民的心。哭喊声更大了,但其中蕴含的,已不仅仅是绝望,更有了一种找到依靠的宣泄与希望!
他抬起手,指向身后那如同小山般的粮囤和冒着滚滚蒸汽的巨大粥锅:“黎阳仓,乃大隋之仓,亦为生民之仓!今日开仓,非为军资,只为活命!孤在此立誓:凡我大隋子民,无论来自何方,无论曾为何人裹挟,只要放下兵戈,愿归田亩,皆可在此领一碗热粥,裹腹活命!孤在,粥在!孤与尔等,同食此粟!”
“开——仓——赈——济——!” 随着杨昭用尽力气喊出的这最后四个字,早已准备就绪的玄武部人员如同上紧发条的机器,轰然运作起来!
赈济的场面,宏大而有序,充满了寒衣阁玄武部特有的精密与效率,更因杨昭的存在,被赋予了神圣的光辉。
粥厂如林,活命之汤:
五里坡四周,早已根据青龙部沈墨的规划,依托地形设立了数十个大型粥厂。每个粥厂都由巨大的行军锅组成,锅下柴火熊熊,锅内是翻滚着米花的稠粥——杜衡严令,粥必须能立筷不倒!数百名玄武部伙夫和经过简单培训的流民青壮,在寒衣护卫的监督下,动作麻利地分粥。
流民们被朱雀部人员用简易的竹栅栏分隔成一条条长龙。秩序虽然艰难维持,但在秦狰陌刀营那冰冷目光的威慑下,在“太子殿下看着我们”的信念支撑下,竟无人敢哄抢。人们紧紧攥着手中豁口的破碗,伸长脖子,眼巴巴地望着那冒着热气的大锅,吞咽口水的声音汇成一片。
当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颤抖着接过第一碗滚烫的稠粥,不顾烫嘴,猛地喝了一大口,滚烫的米粥顺着食道滑下,那久违的、属于粮食的温热和饱足感瞬间让他浑浊的老泪奔涌而出时,整个五里坡再次被巨大的情感洪流席卷!“太子仁德!”“活命之恩啊!”的呼喊声此起彼伏。
小主,
圣手仁心,杏林春暖:
紧邻粥厂的,是临时搭建的医棚。寒衣阁网罗的医官以及征召的民间郎中,正在全力救治伤病。药材的苦涩气味混合着粥香,形成一种奇特的生命气息。
杨昭不顾沈墨等人的劝阻,执意走入医棚。他来到一个因冻伤而双脚溃烂、高烧昏迷的少年身边。少年气息微弱,旁边守着一位哭干了眼泪的母亲。
“取孤的参片来!”杨昭沉声道。侍从立刻奉上一个锦盒。杨昭亲自捻起一片老山参,递给医官:“速速煎汤吊命!” 又解下自己身上的素锦披风,轻轻盖在少年身上。那母亲愣愣地看着这一切,突然扑通一声跪倒,额头重重磕在冰冷的地上,泣不成声。这一幕,被无数流民看在眼里,无声的震撼在人群中蔓延。
工赈安民,授人以渔:
在人群相对稀疏的区域,杜衡设立的“工赈点”同样人头攒动。巨大的木牌上写着:“愿以劳力换口粮者,登记领牌!”
“清理黎阳仓周边废墟,平整土地,一日管两顿饱饭,另给粟米半升!”
“有木工、泥瓦、铁匠手艺者,优先录用!酬劳从优!”
“疏通黎阳至汲郡旧官道淤塞段,按土方计酬!”
这不仅仅是施舍,更是给予尊严和希望!那些尚有力气的汉子们,眼中燃起了光。他们争先恐后地登记,领取代表身份的简易木牌(玄武部特制,刻有编号防伪),然后在工头的带领下,走向各个工地。沉重的劳动开始了,但挥洒的汗水里,充满了对新生的渴望。他们知道,这不仅仅是为了今天的饭食,更是为了明天能带着工钱和力气,回到荒芜的家乡,重新点燃生活的烟火。
金鳞招展,壮士归心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