沙暴里的教室
撒马尔罕的热风裹着沙砾砸在玻璃幕墙上,发出指甲刮擦般的声响。林夏盯着生态教育基地中央的玻璃穹顶,那片模拟1220年撒马尔罕绿洲的全息投影正在扭曲——棕榈树的叶片突然变得透明,露出底下盘旋的沙蛇,蛇鳞上闪烁的光斑,和银锁狼头眼里的红光如出一辙。
“这组‘蒙古西征时期植被’数据是谁校准的?”她敲了敲控制台,全息沙漠突然掀起沙暴,把正在参观的学生全息影像卷成旋涡。一个穿校服的男孩影像被甩到她脚边,虚拟脸上的惊恐还没散去,胸口校徽突然亮起——和她祖父旧照片里的侦察兵徽章重叠在一起。
基地主任阿米尔抱着平板电脑冲进来,络腮胡上还沾着全息投影的粒子:“中国专家,你必须停掉系统!刚才沙暴里出现了奇怪的坐标,学生家长已经在投诉了!”
林夏没动。她的指尖悬在紧急关停键上方,视网膜上却浮现出昨晚收到的加密信息:“撒马尔罕的每棵树都记得,1220年有个汉人军医种了片枸杞林,坐标藏在生态模型的湿度传感器里。”发件人栏显示的是“守陵人”,但IP地址指向基地的核心机房。
全息沙暴突然定格。沙粒在空中组成一行阿拉伯文,系统自动翻译弹出:“枸杞结果时,用银锁装三粒种子。”
会说话的年轮
生态基地的标本馆里,百年胡杨的横截面在射灯下泛着琥珀色。林夏用激光扫描仪对准年轮,屏幕上立刻跳出数据流——1945年的那圈年轮里,嵌着个微小的金属碎片,形状和银盒的锁扣完全吻合。
“1945年这里发生过地震,”阿米尔抱着个铜制古兰经站在门口,金属封面反射的光斑在年轮上移动,“当地人说看到过穿军装的中国人在沙漠里种树,他们带着个银盒子,说要给‘大汗的绿洲’留种。”
林夏突然注意到胡杨标本旁的玻璃柜,里面陈列着1950年代的生态考察日志。最上面那本的封皮有火烧痕迹,翻开泛黄的纸页,钢笔字写的中文突然跳进眼里:“今日补种枸杞二十株,土壤样本显示含微量银离子——和六盘山银核材质一致。”落款日期是1953年春,签名被水渍晕开,只剩“林”字清晰可辨。
标本馆的灯光突然熄灭。应急灯亮起的瞬间,林夏看见所有植物标本的标签都在发光,阿拉伯文、蒙古文、汉文组成的坐标在墙上爬行,最终汇聚成胡杨年轮的中心点。她摸出银锁贴近标本,金属接触的刹那,年轮里的金属碎片突然震动,发出摩斯电码般的滴答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