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4章 四海无闲田

"放火箭!"他的吼声混着炸雷,千余支裹着桐油的箭矢划破雨幕。

火光照亮倭寇扭曲的面孔时,他突然看见船头立着个熟悉的身影——汪家大公子汪明远,此刻身披黑色战甲,手中倭刀正挑着吴江守备的首级。

血战持续到黎明。当最后一艘敌船沉入江底,朱文正踩着满地断戟走向汪明远的尸体。浪人的刀贯穿了对方胸膛,却在心脏位置嵌着枚生锈的铜钱——正是三年前,他微服私访时,在汪家盐场救下的那个流民送给自己的谢礼。

"原来你早就知道。"他蹲下身合上对方的眼睛,指尖触到汪明远后颈的胎记——与杭州灾民提供的线索完全吻合。远处传来报晓的钟声,他望着渐渐发白的天际,突然想起《农政要略》里的话:"治大国如烹小鲜,过犹不及。"

半个月后,皇家苑囿的试验田里,朱元璋蹲在新翻的泥土旁。朱文正跪在他身后,看着老皇帝将红薯藤小心翼翼埋进土里。

"当年你祖父种粟米,"朱元璋的声音混着泥土的腥气,"一场霜灾,全村人嚼了三个月观音土。"

他突然回头,浑浊的眼睛里燃着奇异的光:"正儿,咱要你在江南建个'观农台',把那些账本、状纸、还有琉璃窑的砒霜样本,都摆在最显眼的地方。"

深秋的观农台竣工那日,朱文正站在最高处。

远处的试验田里,新一季的红薯藤在风中翻涌如浪。他抚摸着汉白玉栏杆上的雕刻——那是百姓们悄悄凿上的蝗虫与稻穗,虫口咬着稻叶,却被一双捧着种子的手拦住。

入夜后,陈锐送来密报:御史台又在筹备弹劾奏章。朱文正将密报凑近烛火,看纸页边缘渐渐蜷起焦黑的纹路。窗外传来更夫打更的梆子声,他突然想起育英堂的孩子们,不知他们今晚,有没有枕着炒豆子的香气入眠。

他铺开宣纸,提笔写下:"臣闻农者,国之本也。欲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......"墨迹未干,窗外突然传来孩童清亮的歌声,顺着夜风飘进观农台:"红薯甜,土豆香,英王伯伯种太阳......"

笔锋在"阳"字最后一竖顿住,朱文正望着宣纸上晕开的墨痕,恍惚看见二十年前的自己,也是这样在烛光下,跟着太傅诵读《齐民要术》。

那时的他尚不知,治国安邦的道理,竟藏在这一粒种子、一捧泥土之中。

当第一缕晨光爬上观农台飞檐时,朱文正将奏章仔细折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