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章 量子技术

我在北宋教数学 吉川 1305 字 4个月前

在火星基地稳定运行的第三十年,林翀、秦九韶和沈括在皇家科学院的地下实验室中,共同见证了人类历史上首次量子态隐形传输实验。直径五米的铜制舱体内,一只小白鼠在蓝光中分解为量子云,又在三百公里外的接收舱中重组。当毛茸茸的小家伙在玻璃舱内苏醒并欢快地啃食胡萝卜时,整个实验室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。

一、量子黎明:微观世界的钥匙

沈括颤抖着捧起实验报告,全息投影显示着纠缠态粒子的实时数据:"这是场革命,我们破解了爱因斯坦-波多尔斯基-罗森佯谬。"他指向屏幕上的正弦曲线,"通过可控量子退相干,我们能在保持粒子关联的同时消除观测干扰。"

秦九韶调出能量消耗曲线:"每次传输需要3.2千兆焦能量,相当于十枚'神舟'火箭的推进剂。"他展示着新型超导线圈,"但通过量子涨落捕获零点能,我们或许能将能耗降低两个数量级。"

林翀则关注实际应用:"这种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潜力巨大。如果能将病变细胞在分子层面重组......"他的话被急促的警报声打断,舱体突然发出刺目紫光,小白鼠的量子云出现异常波动。

二、时空涟漪:虫洞理论的突破

危机时刻,一位身着素纱襦裙的年轻女子闯入实验室。她是秦九韶的侄女、量子物理天才秦可卿。"叔父,你们在制造时空漩涡!"她指向舱内扭曲的空间涟漪,"根据我的计算,当量子态密度超过10^30kg/m3时,会触发史瓦西半径......"

警报声中,舱体突然坍缩成直径十厘米的黑洞,引力场将实验设备吸向奇点。秦可卿迅速启动反物质中和装置,一束蓝光注入黑洞,使其在霍金辐射中蒸发。当一切归于平静时,实验室的墙壁上出现了奇怪的结晶——这是时空褶皱的物质化表现。

这次事故催生了"虫洞通信"技术。科研团队发现,当两个量子态黑洞形成纠缠对时,能在亚原子尺度打通时空隧道。汴京与火星之间的量子中继站通过这种方式,实现了零延迟的信息传递。林翀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:"此乃天地间最迅捷之信使,虽千万里,恍若比邻。"

三、瞬移革命:从实验室到市井

量子传输技术的民用化引发社会剧变。汴京开设了第一家"瞬间旅行社",游客可通过量子门瞬间抵达西湖畔。诗人苏轼在《水调歌头·量子游》中写道:"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今有量子门,千里共婵娟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