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2章 血誓为盟

夜,在废弃染坊的四壁之间凝固成一块沉重的黑玉。

中央那盏油灯,是玉上一点挣扎的瑕疵。

周邦彦跪在那里的时间,仿佛比他隐忍的十年还要漫长。

他不是跪那块冰冷的石头,而是跪那行用生命最后的热血与力气刻下的遗言。

跪那些被污为叛逆、忠骨却埋于异乡的拱圣营袍泽。

跪他那到死都未能昭雪沉冤的父亲。

他那座用冷漠与坚韧筑起的心防,在“殁于括田”四个字面前,被冲垮得一干二净,露出了底下血肉模糊的疮痍。

十年蛰伏,十年谋划,他以为自己早已心如铁石。

可当真相以如此惨烈的方式撞入怀中,他才发现,那伤口从未愈合。

只是被他用仇恨的冰层死死冻住。

如今冰层碎裂,彻骨的痛楚几乎将他吞噬。

李师师蹲在他的身侧,那只环抱着他颤抖脊背的手,起初是为了给予一丝支撑。

但渐渐地,她从他身上感受到的,却是一种同源的、深入骨髓的悲怆。

这悲怆通过相贴的衣衫,传递到她的四肢百骸,让她自己的血也跟着冷了下来。

她明白了。

她终于彻底明白了!

养母李姥姥临终前那混浊眼眸中,为何会有那样深切的恐惧与不甘。

一个前宫廷乐正,为何会藏着辽军的密信碎片?又为何会被人以最决绝的方式灭口?

因为她一定也像这碑上刻字的袍泽一样,无意中窥见了那张名为“括田令”的卖国契约的一角!

她不是死于宫闱争斗,而是死于这滔天的国贼阴谋!

家仇与国恨,在这一刻,于两颗残破的心中,完成了最彻底的交融。

他们的命运,早在元符三年的那个春天,在那场被刻意掩盖的血色屠杀中,就已经被一根看不见的线索,死死地绑在了一起。

那半个炊饼的温情,那汴河之上的援手,不过是这残酷宿命,给予他们的唯一一点慈悲的预示。

周邦彦的颤抖,终于渐渐平息。

他没有回头,也没有推开李师师的手。

他只是缓缓地,用一种仿佛耗尽了全身力气的动作,撑着那块冰冷的墓碑,一寸一寸地,重新站了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