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3章 提神醒脑

结果你跟福安傻乎乎往嘴里塞,没嚼两下就吐了。

这事儿,你还记得不?

现如今,你吃个玉米面窝头都面不改色了!”

杨福平木然的看着自己这个小兄弟,怎么还有这种人呢,哪壶不开提哪壶?

再说了,那个高粱面儿野菜窝头,它是个正经窝头吗?

高粱面儿发酸,估计是放的时间太长坏了,里面儿的野菜是没去老叶儿也没掐根儿的开花荠菜,咬那么一口,从鼻窍通到天灵盖儿,端的是提神醒脑,永世难忘。

这体会也确实难得。

李宝根儿说这事儿,约莫是民国二十二年的事儿了(1933年),那年福平十二,福安才五岁。

翻过年儿,车厂就让人给挤兑关门了,姥爷一家也卖了宅子回了乡下。

那个奇葩的窝头也挺难得。

一般身强力壮的黄包车夫,在底层人民里面,算是高收入人群了。

干的是重体力活儿,平日里不说常见荤腥,也白面儿不断。

兜里备着垫补一口的粮食,也断然不至于整个坏掉的菜团子。

只不过那个车夫,仗着找了个包月的活计,死活要对个暗门子扶贫。

兜里那么几个钱儿都献爱心之后。

还想不掏钱继续献爱心,被人家正经的老爷们给打了顿狠的,讹了一笔之后扔了出去。

包月的哪家主顾也不用他了,一时半会儿的只能蹲散客,可脸上青青紫紫的,不好揽客。

那个窝头,就是他饿急眼了,从自个儿屋里翻出来不知道哪年的粮食给团的几个。

好在杨福平调皮拿走了一个,剩下的两个,吃的这家伙秒变喷射战士,差点儿掉茅房里!

要不是福平姥爷心善,找了头蒜给他,说不定真就拉没了。

回忆了下这场充满了各种气味的童年阴影。

杨福平觉着,还是表弟太闲,于是下午安排他跟着福安去送货:“有打赏的就接着,没有也别挂脸上。

这年头,地主家也没有余粮。”

眼看着李宝根很想反驳下这句话,想着姥爷家的几顷地,杨福平立马瞪眼制止了他的发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