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颗星球的地貌多样性,甚至超过了地球。”梁小龙在飞行器上感叹道,他正用360度相机拍摄全景视频,“你看这雪山、草原、海洋、峡谷,简直就是个天然的地质博物馆。”
飞行器降落在“龙兴市”规划区中心,这里已经建起了一座小型的基地。李扬走下飞行器,踩在坚实的土地上,脚下的土壤湿润而疏松,散发着泥土的清香。不远处,几台自动播种机正在工作,它们播下的是第一批经过基因改造的草种,预计一周后就能发芽。
“所有非生物指标都已达标。”秦思远的虚拟影像出现在基地的全息投影上,他身后是密密麻麻的检测数据,“现在,我们可以开始生物圈的建设了。”
建立火星生物圈的任务,比之前所有的改造工作都更加复杂和庞大。
“一个完整的生物圈,需要生产者、消费者、分解者形成闭环。”秦思远在联合会议上解释道,“从蓝藻、苔藓,到草本植物、灌木、乔木,再到昆虫、小型哺乳动物,最后到微生物分解系统,缺一不可。这需要海量的物种引入、监测和调控,仅凭桃园集团的力量,至少需要五十年才能完成。”
梁小龙皱起了眉头:“五十年?那我们这辈子都看不到火星变绿了。”
“所以我们需要更高效的模式。”李扬的手指在虚拟地图上划过,火星表面被分割成无数个边长100公里的正方形区域,“我提议,将这些区域承包给龙国的官方科研机构和民间生态企业,采用‘统一规划、分域建设、协同管理’的模式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这个提议让所有人眼前一亮。秦思远立刻补充道:“每个承包单位负责特定区域的生态建设,比如有的专注于森林生态,有的专注于草原生态,有的专注于湿地生态。桃园集团成立专门的‘火星生态管理局’,负责制定标准、分配资源、协调进度和统一监测。”
方案很快得到了龙国政府的支持。一周后,“火星生态承包计划”正式启动,首批开放100个区域进行招标。消息一出,龙国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立刻掀起了报名热潮——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申请承包“新亚马逊雨林区”,希望打造火星版的热带雨林;内蒙古草原生态研究所申请承包“新蒙古草原区”,专注于草原生态系统建设;甚至连几家大型农业企业也加入进来,希望在火星开辟新的农业基地。
“中标结果出来了。”梁小龙拿着一份名单冲进指挥中心,“中科院拿下了10个区域,高校系统拿下了20个,剩下的70个被企业和民间科研机构分走了。你看这家‘绿源生态’,竟然一口气中了5个区域,他们老板说要在火星种出有机蔬菜。”
李扬看着中标名单,满意地点点头:“让他们尽快提交详细的建设方案,生态管理局要严格审核,确保每个区域的生态系统都能无缝衔接。”
三个月后,第一批承包单位的先遣队陆续抵达火星。他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种子、幼苗、菌种和设备,开始在各自的区域里忙碌起来:
- 在“新亚马逊雨林区”,中科院的科学家们正在种植经过基因改造的速生桉树和蕨类植物,这些植物能在火星的环境中快速生长,为其他物种提供栖息地;
- 在“新蒙古草原区”,内蒙古草原所的团队投放了改良后的牧草种子和蚯蚓,蚯蚓能疏松土壤,牧草能固定碳元素;
- 在“新地中海湿地”,绿源生态的工程师们搭建了人工湿地系统,引入了芦苇、香蒲等水生植物,还投放了数百万只经过驯化的水蚤,作为食物链的基础;
- 在城市规划区周边,农业企业开始种植小麦、水稻、蔬菜等作物,为未来的移民提供食物来源。
桃园集团的“火星生态管理局”则建立了覆盖全球的监测网络。每平方公里都安装了环境传感器,实时监测光照、温度、湿度、土壤肥力、物种数量等数据,这些数据通过量子通讯传回地球,供科学家们分析和调整方案。
李扬和梁小龙乘坐飞行器巡视各区域时,看到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:无人机在播撒种子,机器人在灌溉幼苗,科研人员在采集样本,偶尔还能看到小型的生态穹顶,里面已经种满了绿色植物。
“你看那片区域。”梁小龙指着“新英格兰林区”,那里已经泛起了淡淡的绿色,“是北京林业大学承包的,他们种的速生松已经长到一米高了。”
李扬的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,那里的土地还是褐色的,但他知道,用不了多久,这些地方也会被绿色覆盖。“生态管理局的模型预测,一年后,火星的植被覆盖率将达到30%,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;三年后,就能引入大型动物,完成生物圈的最后一块拼图。”
夕阳西下,金色的阳光洒在火星表面,给新生的绿色植物镀上了一层金边。远处的“新太平洋”上,几只无人侦察机正在盘旋,它们传回的数据显示,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已经开始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