几人一边吃饭,一边闲聊。
裴玄趁机问道:“老人家,这灵寿故城外头都说荒凉贫瘠,您们怎么还愿意留在这里生活?”
老汉叹了口气:“外头的人不懂,这里哪有他们说的那么差。你看院后头那片地,看着土糙,却特别适合种土豆。”
说着拿起一颗土豆递给裴玄,示意他尝尝。
“这土豆耐旱,产量又高,种上一亩,够我们老两口吃大半年。要是收成好,多出来的土豆,我们还能装成麻袋,运到燕国的集市上卖,换些盐和布回来。”
老妇人也跟着补充:“前两年,还有人教我们种桑养蚕呢!你看屋角那筐蚕茧,都是我们自己养的,等攒多了,就能纺成丝线,卖给城里的布庄,比光靠种地强多了。”
她说着,还指了指墙角的竹筐,里面白白的蚕茧堆得半满。
裴玄与阿蛮对视一眼,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惊喜。
他们原本以为这灵寿故城只是片荒芜之地,却没料到这里竟藏着这样的潜力。
土豆耐旱易活,可解百姓饥馑。
桑蚕养殖能产丝换钱,可带动民生。
若是好好规划,这里未必不能成为一片富庶之地。
阿蛮悄悄拉了拉裴玄的衣袖。
裴玄继续问道:“那您们种土豆、养蚕,有没有遇到什么难处?比如种子不够,或者不知道怎么卖出去?”
老汉摇了摇头:“难处肯定有,中山国没了,我们也没了自己的集市,只能去魏国或者燕国的集市。魏人奸诈,总是欺负我们,我不爱去那边。所以我宁愿走远一点的路,去燕国。”
老夫人道:“可去一次燕国,来回就要一整日。”
“这都不打紧,就是不知道这日子,能不能一直安稳下去。”老汉叹了口气道。
裴玄握着茶杯的手紧了紧,心里已有了盘算。
这次微服私访,不仅找到了盘活灵寿故城的方向,更看到了这里百姓的韧性。
只要加以引导和扶持,这片土地定能重现生机,而那些中山旧部,也能有一处安稳的归处。
用过膳,裴玄起身向老夫妻道谢,准备告辞。可走到门口掀开布帘一看,外头的雨非但没有停歇,反而越下越急。
豆大的雨点砸在泥地上,溅起半指高的水花,远处的景物都被雨幕遮得模糊不清。
老汉凑到门口看了看,摇着头说,“这雨下得邪性,今晚怕是走不了了。”
阿蛮想借伞,可老汉却道:“我们家就只有一件旧蓑衣,若是你们两人披着走,怕是都要被淋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