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鸿昇公馆的夜晚,在一种极度压抑和恐慌的氛围中缓慢流逝。
偌大的宅邸被巡捕房的人员暂时封锁,灯火通明,
却静得可怕,仿佛一座巨大的、精心装饰的坟墓。
家族成员和重要仆役都被要求留在各自房间或指定区域,
不得随意走动,空气中弥漫着猜忌、恐惧和无声的指控。
副总巡捕长坐镇前厅,维持着表面的秩序,
而真正的调查核心,已转移到公馆后院一间僻静的书斋内。
这里原本是苏鸿昇夏日读书纳凉之所,此刻门窗紧闭,厚重的丝绒窗帘拉得严严实实,
只有书桌上一盏绿罩台灯散发出昏黄而集中的光晕,
照亮桌面上摊开的文件,如同黑暗海面上唯一的灯塔。
韩笑和林一站在桌旁,神情凝重。
桌上,左边是厚厚一叠从苏鸿昇书房保险柜、
抽屉以及老管家福伯小心翼翼取来的各种文件——
商业合同、私人信函、日常笔记、账本批注,
时间跨度长达数年,是苏鸿昇笔迹的“自然样本库”。
右边,则是那份引发轩然大波、用火漆封存、如今已成为核心物证的“遗嘱”。
“必须尽快鉴定真伪。”韩笑的声音低沉,打破了书斋内的寂静,
“遗嘱是此案关键。若是伪造,凶手意图和真凶身份都将重新评估。但鉴定必须绝对保密,不能打草惊蛇。”
林一点头,金丝眼镜后的目光锐利:
“公开委托巡捕房或市面上的鉴定师,风险太大。
我们需要一位绝对可靠、技艺精湛,且与各方势力无涉的隐士高人。”
韩笑沉吟片刻,眼中闪过一丝光芒:“有一位……‘墨禅先生’。”
“墨禅先生?”林一微微挑眉,这个名字他似有耳闻。
“嗯。”韩笑走到窗边,透过窗帘缝隙看了眼外面沉沉的夜色,
“前清翰林院侍诏之后,家学渊源,尤精书画鉴定,于笔迹一道,堪称国手。
民国后厌倦官场倾轧,隐居在徐家汇一带,靠修补古籍、鉴定字画为生,
但立下规矩,‘三不鉴’:官鉴不接,讼鉴不接,来历不明者不接。
为人孤高清傲,但因多年前一桩涉及大人物的字画真伪案,
他坚持己见却反遭构陷,心灰意冷,自此几乎闭门谢客。”
“如此人物,如何请动?”林一问道。
“我曾因一桩旧案,偶然帮过他一位遭人陷害的子侄,算是结下一点香火情。”
韩笑低声道,“再者,此案关乎人命,遗嘱真伪涉及巨额遗产与家族清白,
或许能触动他心中未泯的正义之气。我亲自去请,或有一线希望。”
事不宜迟。韩笑留下林一看守物证,自己则换上便装,
悄然从公馆后门离开,身影迅速融入上海的沉沉夜色。
他没有乘坐任何交通工具,而是凭借对街道的熟悉,穿弄堂,越小巷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