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特征:表现出对‘知识’本身,尤其是其‘流动’与‘形态’,具有某种偏执的、近乎‘收藏家’般的掌控欲,但其动机并非‘归一者’的‘秩序构建’,更接近于……‘美学上的完美主义’与‘对熵增的终极抗拒’。
报告提供了多个侧面来描绘这个神秘的存在:
· 行为侧写(基于零星目击与事件回溯): 她曾出现在亚历山大图书馆大火前夜的记录中,并非纵火者,而像一名冷漠的观众;她疑似与历史上数次针对特定知识传承世家的“意外”事件有关,但从未亲自动手,更像是命运的“微调者”。报告指出,她的行为模式带有强烈的“因果干预”特征,但干预力度极其精妙,往往只需一个眼神、一句看似无意的话,或是一件关键物品的轻微位移,便能引发连锁反应,达到其目的。她不像战士,更像一位站在时间长河岸边的园丁,以近乎残忍的冷静,修剪着她认为“不美”或“多余”的枝杈。
· 能量特征分析(基于环境残留): 在多处与知识湮灭或扭曲相关的地点,检测到一种独特的、冰冷的、非情绪化的精神力量残留。这种力量与地脉能量有某种同源性,但其性质截然不同——地脉是温暖、包容、充满生命力的澎湃江河;而她的力量,则像是从这条江河中强行剥离、然后被绝对零度冻结的、晶莹而致命的冰棱。
· 动机推测(基于行为模式逆向推演): 分析师提出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假设:黛的终极目的,可能并非“归一者”那样构建一个可控的未来,而是试图将人类文明乃至整个星球的知识活动,凝固在某个她认为“最完美”的瞬间,如同将一只蝴蝶永久地钉在标本框中。 她抗拒一切变化、一切不可预测性、一切可能导致“完美形态”解体的“噪音”。在她看来,知识的自由流动、思想的碰撞演化,本身就是一种不可饶恕的“污染”和“混乱”。报告引用了(疑似来自黛自身无意流露的意念碎片)一句令人费解的话:“唯有静止的真理,方为永恒之美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报告的结论部分充满了不确定性:
警告:对象‘黛’的危险等级,需重新评估。她可能代表了比‘归一者’的技术专制更为古老、更为根本性的威胁。‘归一者’试图管理知识,而‘黛’可能试图终结知识的生命。其能力上限未知,其存在形式存疑(是否完全意义上的‘人类’待考)。与‘窃据者’之关系,有两种可能:一,她是‘窃据者’的核心成员或领袖;二,‘窃据者’是她所利用的、类似于‘归一者’但更为古老的工具。建议接触等级:最高禁忌。遭遇策略:规避优先,对抗风险极高。
陈垣读完这份报告,感到一股寒意从灵魂深处弥漫开来。欧阳寰宇和“归一者”的理念虽然可怕,但终究是基于一种(哪怕是扭曲的)对人类未来的“责任感”。而这个“黛”,她的动机更加纯粹,也更加恐怖——那是一种对“永恒静态美”的、非人的、剥离了一切道德与情感的追求。她不是守护者,也不是管理者,她是……“凝固者”。
他再次将目光投向工作台上的古玉。那份报告中提到的,黛的力量如同“被冻结的地脉能量”,与古玉内部被强行烙印的、试图扭曲其天然频率的“杂音”,在性质上何其相似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