匿名信事件后,小黄被警方严密保护起来。但令人不安的是,发送匿名信的人似乎对警方的布控了如指掌——第二封信直接出现在了小黄枕头下,里面只有一张照片:小黄父母家的大门,上面用红色记号笔画了个大大的叉。
“这不是外部威胁,”陈警官面色凝重,“我们内部有他们的眼睛。”
16. 内鬼与试探
公安部决定成立专案组,代号“清源行动”,从全国抽调不与地方警力交叉的成员。小黄被暂时安置在一个安全屋内,窗外飘着细雨,让他想起缅北雨季的闷热和血腥。
一天深夜,陈警官突然到访,脸色异常:“小黄,我们需要你回忆更多关于‘医疗区’的细节。最高层关注此案,明天有领导要听汇报。”
小黄努力回忆,描述那个总是有两个持枪守卫把守的白房子,偶尔传出的消毒水味道,以及每月固定日期来的“外聘医生”。
“有个细节我不知道是否重要,”小黄突然想起,“每个月15号左右,会有一辆冷藏车开进园区,车身上印着某种医疗标志,但被故意涂抹了。”
陈警官认真记录,然后匆匆离开。门关上的瞬间,小黄感到一丝不对劲——陈警官的笔迹和他之前见过的完全不同。
通过安全屋的紧急联系装置,小黄悄悄联系了专案组真正负责人。一小时后确认:今晚没有任何人获准探访安全屋,陈警官正在外地办案。
那个“陈警官”是假的。
17. 医疗区的真相
真正突破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人——林薇的弟弟小林。他在姐姐被捕后终于敢站出来,提供关键信息:他曾被强迫在医疗区做清洁工。
“那不是简单的医疗区,”小林声音颤抖,“那是器官采集中心。”
根据小林描述,电诈园区有个不成立的规则:业绩持续垫底或试图逃跑者,经过“评估”后会被送入医疗区“捐献材料”。血型、器官匹配度甚至基因数据都被录入一个庞大数据库。
“有一次我清洁时看到一份清单,”小林说,“心脏25万美元,肝脏12万,肾脏8万一个,角膜3万...全是美元计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