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息很快传开,如同插上了翅膀,飞遍东瀛五省,也随着海船传回大明本土,及周边藩属。
天启十五年,八月二十,辰时刚过,紫禁城乾清宫的西暖阁里静悄悄的。
窗外秋意渐浓,几片梧桐叶子悄悄落在地上。天启皇帝朱由校刚用完早膳,正拿着工部递上来的折子细看,说的是整修京师到天津铁路的事。王承恩安静地侍立在旁,小太监们个个屏着呼吸,不敢出声。
忽然,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,在殿外猛地停住。接着,当值的小太监几乎是连滚带爬地冲进来,声音都变了调:“万、万岁爷!八百里加急——东瀛来的!是红翎信使!”
朱由校执奏折的手一顿,猛地抬起头。王承恩一个箭步上前,低声呵斥:“慌什么!惊了圣驾!”可转过身面向皇帝时,声音里也压不住激动:“皇爷,是红翎急报!定是东瀛大捷!”
“快传!”朱由校放下奏折,不自觉地向前倾了倾身子。他心里早有预感——卢象升和俞咨皋,绝不会让他失望。
很快,两名满身尘土的信使被引了进来,“扑通”一声跪倒在地,双手高高捧起两个密封的铜筒,嗓子因连日奔波而沙哑:“陛下!辽国公卢、海军提督俞,八百里加急捷报!富士山立碑、东京筑塔,大功告成!”
“好!”朱由校霍然起身,绕过御案。王承恩赶紧上前接过铜筒,验看火漆完好后小心开启,取出两份绢布奏章呈上。
朱由校先展开卢象升的奏报,目光扫过那些力透纸背的字迹:“……臣卢象升谨奏:仰赖陛下天威,将士用命,已于八月初一吉时登临富士山巅,立碑礼成。碑文‘日月所照,皆为汉土’八字,光照东瀛,群夷慑服……”他嘴角微微扬起。
再展俞咨皋的奏章,这一份字里行间杀气更重:“……臣俞咨皋谨奏:奉旨于八月初十五千骑兵马踏京都,次日将关押的倭寇浪人三千尽数斩于城南。筑七层‘镇倭塔’,逆酋德川家光之首级永镇塔下。塔碑铭文‘马踏东京,镇倭于此’,倭人观之,股栗不敢仰视……”
“好!好一个‘马踏东京’!”朱由校忍不住击节称赞,将奏章递给眼巴巴望着的王承恩,“卢象升给了东瀛体面,俞咨皋是彻底打断了他们的脊梁!这一文一武,配合得天衣无缝!”
王承恩双手接过,飞快看完,老脸笑开了花:“哎呦!皇爷圣明!卢国公、俞提督真是给皇爷长脸!从今往后,东瀛可就是咱大明板上钉钉的疆土了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