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后继续写。
写那个人说“我不是你的敌人”,写他眼神复杂得像一团缠死的线,写他最后那句“别再靠近诗音——除非你想变成下一个07号”。
她写完,光标停在最后一行。
没急着发布。
而是把整章从头到尾朗读一遍,用耳机录音。再把录音导入音频分析软件,生成频谱图。
屏幕上,波形起伏,规律得诡异。
她放大局部——每三行文字对应的阅读节奏,都精准落在“C#-E-G”和弦区间,和《星海幻想曲》副歌的隐藏频率完全一致。
她把频谱图截下来,另存为“证据01”。
然后点开发布按钮。
系统弹出最终警告:“该内容可能触发二级共鸣,确认上传?”
她盯着“确认”两个字,三秒。
点击。
页面刷新。
章节《星海残谱》上线。
她退出编辑界面,打开读者评论区。
前五分钟,一片空白。
第七分钟,第一条留言出现:“乱码,看不懂。”
第十分钟,第二条:“这什么结构?空行太多,看得头疼。”
她没动。
第十五分钟,第三条留言跳出来:“等等……我读着读着,耳朵里好像响起了钢琴声?”
她手指一顿。
第二十分钟,第四条:“我闭眼读了三行,心跳突然对上了文字节奏,吓我一跳。”
第二十五分钟,第五条:“有人上传频谱了吗?我用语音转波形,发现这段文字的阅读频率是‘咚、咚咚、咚’,和林清歌之前那个‘心跳密令’一模一样!”
她点进那条留言的附件。
是一张频谱图。
和她刚才做的,几乎重合。
她继续往下翻。
第三十分钟,第六条:“我奶奶说她梦到有人在弹琴,醒来就听见我在读这段文字,她说那旋律像她年轻时听过的一首老歌。”
第三十五分钟,第七条:“我有轻微耳鸣,但读这一章时,耳鸣的频率被同步了,反而舒服了。”
第四十分钟,第八条:“我录了自己朗读的音频,上传到分析平台,系统判定:该文本具备声波共振效应,建议归类为‘可听化文学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