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一条条往下翻,看到有个ID叫“声学废料”的用户留言:“为什么主角母亲哼歌会差0.3赫兹?AI都能唱准,人为什么不行?”
下面有人回:“因为人不是用来唱准的,是用来活着的。”
她把这句话截图,存在本地文件夹,命名:“读者反馈01”。
上午十点,编辑私信跳出来。
“姐,你这章出事了。”
“好事。”对方秒回,“主编看了,说要推你参评年度新人奖。但有个问题——你这已经不算网文了,有点像……非虚构小说。”
她回:“那不正好?我写的本来就是真的。”
“可你用了虚构载体啊。”
“所有小说都是真的,只是换了个说法。”
对方没再回。半小时后,平台系统通知弹窗:“作品《镜渊》第七章已进入‘年度新人奖’提名初审名单,请保持账号活跃度。”
她没截图发朋友圈,也没转发喜报。而是打开后台,调出章节的阅读热力图。数据显示,读者在“听证会”段落停留时间最长,平均阅读时长超过八分钟,远超平台同类作品。
说明人在认真读,不是刷完就走。
她把热力图导出,顺手点开一个读者上传的二创视频。标题是:“当小说开始反向入侵现实”。
视频用《镜渊》小说片段做旁白,画面是城市监控录像的拼接:地铁站里戴耳机的女孩突然抬头,像是听见了什么;录音棚里,制作人反复调试一段人声,嘴里念着“再偏0.3赫兹”;甚至有个程序员在代码注释里写:“此处加入随机扰动,模拟人类母亲的不完美哼唱。”
她关掉视频,打开邮箱。
主编来信。
“我们决定正式推荐你参评。不是因为你有话题度,而是你让网文第一次有了‘文献感’。读者在你的文字里读到了证据,也读到了光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最后问了一句:“下一章,还这么写吗?”
她摘下右耳的音符耳钉,轻轻拨了一下。
不是紧张,是确认它还在。
她回:“写更真的。”
发完邮件,她打开新文档,准备构思第八章。刚敲下标题,手机震了一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