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. 伙伴发展与激励委员会:由人力资源、财务和战略部门人员组成,负责建立伙伴能力评估体系,设计更科学的多维度贡献度评估模型和利益分配机制,并策划联盟内的联合培训、知识分享和激励活动。
这套治理架构的建立,将联盟的管理从“人治”和“临时动议”转向了“制度治理”和“专业管理”。
三、 规则细化:运行机制的毛细血管
在常设机构的推动下,一系列更精细的运行规则被制定出来。
资源调度与承诺机制:建立了联盟内部的“资源能力地图”和在线预约系统。各伙伴需定期更新其可调配的专家资源、算力、特定设备等信息。当牵头方获取商机时,可基于此地图进行初步的资源可行性评估。一旦承诺投入资源,便需纳入该伙伴的绩效考核,避免随意变卦。
贡献积分体系:开发了一套量化贡献的“联盟积分”系统。不仅依据合同金额,更将技术方案贡献、关键问题解决、知识共享、标准参与、甚至帮助其他伙伴等行为,都纳入积分考核。季度和年度的利益分配、资源倾斜以及联盟内部的评优评先,都将与积分强相关。这使得那些“隐形”的贡献得以显性化并获得回报。
争议解决阶梯:明确了争议处理的四级流程:项目经理协商-> 业务协同委员会调解 -> 联盟理事会仲裁 -> 最终的法律途径。鼓励内部解决,并将争议解决的平均时长和满意度,纳入各伙伴协同能力的考核指标。
四、 文化浸润:从利益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
制度的建设固然重要,但陈默深知,联盟的长久生命力更依赖于超越商业利益的文化纽带。在他的倡导下,联盟开始有意识地培育“协同、透明、共成长”的联盟文化。
他们设立了“联盟开放日”,轮流在各伙伴公司举办,让不同公司的员工能够面对面交流,增进了解和信任。
他们创办了内部刊物《生态视角》,不仅分享成功案例,更敢于坦诚地剖析失败项目,将教训转化为联盟的共同财富。
他们甚至尝试推行小范围的“人员交换计划”,让核心伙伴的员工到“智伞”或其他伙伴公司进行短期工作和学习,促进知识和文化的深度交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