暮秋时节,终南山层林尽染。文渊四人稍作补给。他接纳房玄龄与杜如晦的提议,组建了一支商队。此番还带上新投诚的汉中官员任瑰、权万纪,以及曾在蜀郡任职的独孤纂。负责押运的,是豹二统领的雪豹营八十精锐。蜀道艰难,他们唯有取金牛道,方能踏入成都平原。
时处十一月,蜀郡仿若乱世中的桃源:秋意尚未散尽,碧绿江水透着丝丝寒意,农田里庄稼早已收割,进入休耕期。市井之中,烟火气息犹存,躲避战乱的文人墨客低声吟咏,官府也在艰难维持着秩序。蜀郡作为后方重要的粮仓,肩负着为风雨飘摇的帝国提供补给的重任,反倒暂时免受战火的侵袭。
众人远远瞧见,蜀郡城墙巍峨耸立、固若金汤。踏入城内,屋宇鳞次栉比,官府衙门庄严肃穆,庙宇香烟缭绕,客栈、酒楼热闹非凡,青瓦层层叠叠,在日光下泛着古朴的光泽。
街道上车水马龙,店铺密密麻麻。商人们吆喝声此起彼伏,摊位上摆满了蜀锦、茶叶、粮食和农具等琳琅商品 。文渊一行来到东市,选定一家颇具规模的悦来客栈。众人卸下行李,终于能稍作歇息。
夜,如浓稠的墨汁,悄然浸透了文渊的寝室。文渊斜倚于雕花拔步床上,双手交叠垫于脑后,目光穿透床幔,思绪恰似断了线的风筝,飘向远方。
出发前夕,文渊与房玄龄、杜如晦和李秀宁围坐于烛火摇曳的案几旁,促膝长谈直至东方泛起鱼肚白。房杜二人的见解,如同一记记重锤,敲开了文渊认知的新大门,让他深刻认识到古人智慧的深邃,远非自己所能轻易揣度。他们探讨的政治、经济与商业间千丝万缕的联系,早已突破了文渊原有的知识边界,每一个观点,都似一把钥匙,打开了一扇他从未涉足的知识殿堂之门。
房玄龄捻着胡须,神色凝重地提出军机处下设参谋部的构想,试图构建一套更为高效的军事决策体系;杜如晦则目光如炬,详细阐述打击世家大族的策略,直击社会的积弊。此外,二人还谈及了时势与理想的激烈冲突,以及何为真正的统一这一宏大命题。这些问题,犹如一团团迷雾,在文渊的脑海中挥之不去,他在漫长的旅途中反复思索,却始终如同在黑暗中摸索,难以找到破局之法。
文渊原本坚信,以自己积累的知识,定能为当下的局势找到合适的制度方案。然而,房玄龄与杜如晦的疑虑,如同一桶冷水,浇灭了他的自信之火。回想起此次被围堵时,各方势力的微妙反应,文渊愈发清醒地认识到,每个人的行为,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只能激起属于自己的涟漪,真正决定事态走向的,唯有身处漩涡中心的当事人。
从二人隐晦的言辞与忧虑的眼神中,文渊敏锐地捕捉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担忧。这种担忧,并非个例,而是像一场无形的瘟疫,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中悄然蔓延。这意味着,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,皇权制度宛如一棵深深扎根于大地的参天巨树,难以撼动。塑造如今社会格局的人,如果不能勇敢地扛起时代赋予的重任,一场席卷天下的战争必将爆发,那将是一场更为浩大的社会变革,伴随着无尽的血腥与残酷。
房玄龄和杜如晦的话语,再次在文渊耳边回响:变革从来不是和风细雨,要么如汹涌的浪潮,轰轰烈烈地推动社会前行;要么如锋利的刀刃,在血腥与残忍中开辟新的道路 。文渊的内心被深深震撼,他深知,自己即将面临一个决定无数人命运的重大抉择……
尽管文渊在理智层面洞悉局势的复杂性,可内心深处,他始终秉持着 “春风化雨” 的美好愿景,潜意识里渴望能超脱纷争,置身事外。这种执念如同无形枷锁,紧紧束缚着他,使他难以挣脱内心的桎梏,仿佛唯有撞得头破血流,亲身体验南墙的坚硬,才能罢休。
对于二人 “定鼎中原,南方传檄而定” 的战略构想,文渊打从心底认同。而当听闻二人提出的水军建设计划时,他内心的震撼更是难以言表。那一瞬间,他仿佛穿越时空,与另一个志同道合的穿越者促膝长谈,思维的火花激烈碰撞。直至此刻,每当回想起当时的场景,文渊的内心依旧汹涌澎湃,久久无法平静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