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通雄浑的鼓声自芙蓉园深处传来,“咚 —— 咚 —— 咚 ——” 三响过后,原本散落在园内赏菊、闲谈的才子佳人纷纷驻足,循着鼓声往中央那座两丈高的木台聚拢。
木台由楠木搭建,铺着猩红地毯,台前摆着两排紫檀木案几,案上整齐码着上好的宣纸、徽墨与狼毫笔,台侧还立着几位身着绯色官袍的侍从,神情肃穆,更添几分庄重。
不多时,一身明黄锦袍的代王杨侑缓步走上台,立于中央的白玉栏杆旁。他身姿挺拔,目光扫过台下汇聚的宾客,清了清嗓子,声音透过预先架好的铜管传向四方:“大隋大业十一年秋季芙蓉园诗会,今日正式启幕!”
话音刚落,台下便响起一阵轻缓的掌声。
杨侑抬手虚按,待掌声渐歇,继续高声宣布:“现将本次诗会举办方与相关事宜告知诸位 —— 世家方面,有太原王氏、清河崔氏、范阳卢氏、弘农杨氏、河东柳氏…… 共十二家名门望族鼎力支持;平康坊诸阁中,明月轩、翠云楼协办此次盛会;场地由皇家园林芙蓉园全权提供;另有赞助商,乃第五文渊公子!”
每念到一个名号,台下便有相应家族的子弟微微颔首示意,待听到 “第五文渊” 四字时,不少人下意识看向人群中那个手持细烟杆的白衣少年,眼中带着几分好奇 —— 谁也没想到,这场本该是文人雅聚的诗会,竟会有 “商人” 冠名赞助。
杨侑宣布完毕,便侧身退至台侧。
随即,一位身着青色官袍、留着三缕长髯的官员走上前来,手中捧着一卷明黄色的卷轴,朗声道:“接下来,由本官宣读诗会规则,诸位静听!”
他展开卷轴,目光扫过台下:“本次诗会规则简单,诸位请看台前两侧的案几 —— 上面的纸墨笔砚,皆是为大家备好的。无论诗词歌赋,不分春夏秋冬,凡属雅作,皆可挥毫书写。”
“写完之后,诸位需在作品末尾署上姓名与籍贯,切记不可遗漏 —— 否则佳作无人识,可就白费心血了!”
说到此处,官员故意顿了顿,引得台下众人轻笑,他才继续道,“随后将作品送至东侧‘组委会’处,由组委会转呈裁判团。裁判团共九人,皆是当朝大儒与文坛名宿,会对所有作品逐一品鉴,先选出三十篇出色之作;再由三位主裁判从中遴选前三名,最终决出本次诗会的状元、榜眼、探花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