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纸画好后,已经是下午两点。李铮把钢板固定在机床的工作台上,换上了薄刃铣刀——这种刀具适合切割薄钢板,能减少钢板的变形。“先切割弹匣的主体轮廓,进给速度每分钟两毫米,转速调慢,避免钢板过热变形。”李铮对旁边的王铁锤说,“你帮我盯着切削处,有问题随时喊停。”
王铁锤点点头,眼睛紧紧盯着铣刀和钢板的接触点。机床启动,铣刀缓缓靠近钢板,“沙沙”的切削声响起,薄钢板的边缘慢慢出现了弹匣的轮廓。孙小虎站在一旁,手里拿着图纸,时不时对照着钢板上的轮廓,生怕切割偏差。
一个小时后,弹匣的主体轮廓切割完成。李铮把切割好的钢板取下来,用砂纸打磨边缘的毛刺,然后开始加工弹簧槽。他换上了立铣刀,调整刀架的高度,让铣刀对准弹簧槽的位置,一点点往下铣。“弹簧槽的深度要控制好,不能太深,不然会把弹匣壁铣穿;也不能太浅,弹簧装不进去。”李铮一边操作,一边解释。
又过了四十分钟,弹簧槽加工完成。接下来是弹匣口的倒角——这是最关键的一步,倒角太小会导致子弹进弹匣时卡顿,太大则会让子弹在弹匣里晃动。李铮换上了角度铣刀,调整角度到45度,慢慢铣削弹匣口的边缘,每铣削一点,就用手指摸一摸,感受倒角的光滑度。
夕阳西下时,第一个仿制弹匣的主体终于加工完成。李铮把之前拆解下来的弹簧装进去,再装上底部卡扣,拿着弹匣走到那挺空着的轻机枪旁,试着往枪上装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“咔嗒”一声,弹匣顺利卡入机枪的弹匣槽,但李铮却皱起了眉头——他轻轻拉动枪机,感觉有阻力,显然供弹不顺畅。“肯定是弹簧槽的位置有点偏,导致弹簧受力不均。”李铮把弹匣拆下来,用卡尺测量弹簧槽的位置,果然发现比原装弹匣偏了0.5毫米。
“没事,第一次做,有偏差很正常。”王铁锤拍了拍李铮的肩膀,“咱们调整一下机床的参数,再做一个试试。”
孙小虎也凑过来说:“李师傅,我刚才记尺寸的时候,发现弹簧槽的中心距离弹匣边缘比原装的多了0.3毫米,下次咱们把这个尺寸调过来,说不定就好了。”
李铮点点头,重新调整了机床的刀架位置,按照新的尺寸加工第二个弹匣。这次,他格外小心,每加工一个部位,都要停下来测量一次,确保尺寸精准。晚上八点多,第二个弹匣加工完成。
李铮拿着新弹匣,再次走到轻机枪旁。这一次,弹匣顺利装进去,拉动枪机时没有丝毫阻力。他往弹匣里装了二十发复装子弹,对老周说:“老周,来试试,打几发看看供弹怎么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