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天早上,楚千澜在办公室打开王世杰发来的邮件。
经过二十多天的努力,那台250纳米制程光刻机被拆解成最小的零部件。
在邮件之中,零件清单按照“光学系统”“精密机械”“电气控制”三大模块分类。每一项零件后都标注着尺寸、材质、安装位置及三维扫描图,甚至连一颗微小的螺丝都有详细参数记录。
“光学镜头14组,多层二氧化硅与氟化镁交替镀膜,透光率97.8%;精密工作台滚珠丝杆直径12mm,螺距2mm,定位精度误差±0.005mm……”
看完报告,楚千澜当即拨通王世杰的电话,语气带着几分欣慰:“拆解报告我看了,数据很详实。接下来,你让张北光团队将光刻机复原,随后复刻所有零部件,组装出一台新的光刻机。零部件不要求自己制作,但渠道必须在国内。”
电话那头的王世杰闻言,先是愣了一瞬,随即明白楚千澜的深意。
复原并复刻光刻机,不仅能验证拆解数据的准确性,更能借机打通国内零部件供应链,为后续自主研发扫清障碍。
而在这个过程中,技术人员也能更深入了解光刻机的结构。
他连忙应声:“明白!张北光团队已经熟悉所有零件的安装逻辑,复原工作很快就能启动。至于零部件复刻,我会让他们联系国内高端的精密仪器制造厂商。”
楚千澜指尖轻叩桌面,补充道:“光学镜头和伺服电机是核心难点,需要重点寻找适合厂商。若是遇到难题,可以适当联系沈院士,他人脉广,也许会有办法。”
王世杰在电话那头重重点头:“您放心,沈院士之前就关注我们的光刻机拆解进展,若是遇到供应链难题,我会第一时间请教。
另外,沈院士已经帮我们联系了几家半导体企业,他们将新研发的芯片交给我们流片生产,就是每批数量都不大。”
“订单大小无所谓,能让下面技术人员练手就可以。”楚千澜对此倒是看得开。
但很快,他想到了另一件事情。EDA工具即将完成,这意味着周明远基于星象指令集研发的那些通用芯片,即将可以流片生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