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3章 沉迷寒散,心智溃散,对忠良狠戾,对凶兽施恩——!!

房玄龄与魏征齐声躬身:

“臣等谨奉圣训,必不负陛下所托,守护贞观清平!”

李世民再度落座,提笔在赋税方案的“督核清单”旁添上一句朱字:

“着御史台选二十名清官,奔赴河南道诸州府,全程督视赈务,若有贪墨,当场正法!”

写罢,他放下朱笔,抬眸望向天幕将散的余光,目中满是坚决。

他深知唯有守住心智的清朗,才能守住贞观的昌盛——

才能让万姓得以长久安宁,绝不能让拓跋珪的覆辙在大唐重演。

殿外风过两仪,携着远处花木的香气。

李世民望向生意盎然的宫苑,心底沉思:

“拓跋珪的悲剧,应刻在每一位大唐臣子的心中——君昏则乱,臣明则兴。”

“朕必以此为戒,坚持‘以民为本、广纳谏言’,使贞观之光永照山河。”

……

大宋!

紫宸殿内,晨色透过雕花窗棂洒向案几,泛起一片温润光亮。

案上摊着西北军的军需清册,“棉衣五千”“炭火十万斤”“粮石三万”之类标注密布。

赵匡胤指尖夹着一枚象牙筹码,正与赵光义逐条对照延州与庆州驻军的御寒物资调度。

入冬后党项频繁犯境,若军中御寒物资稍有不足,必损士气,因此兄弟二人丝毫不敢怠慢。

“庆州去冬便缺了三成炭火,今年绝不能再冻着弟兄们。”

赵匡胤的语调沉稳又笃定,他用算筹敲了敲“炭火”一栏,发出清脆声响。

“命少府监加速赶制,十日内务必送到庆州,稍有延误,便把主事官带来见朕!”

赵光义俯身回应:

“大哥宽心,臣已命枢密院专人督查,每五日呈递一份进度,保证物资定时送抵,不让前线将士心寒。”

兄弟二人方核对到一半,殿外天光忽然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