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时的陆砚辞,正坐在书房里。书房不大,却收拾得整洁有序——靠墙摆着一个旧书架,上面放着满满的书籍,从古典诗词到现代文学,还有几本关于音乐理论的着作;书桌是用老榆木做的,表面被摩挲得光滑发亮,一盏暖黄色的台灯亮着,灯光柔和地洒在铺着稿纸的桌面。
陆砚辞穿着一件浅灰色的针织衫,头发随意地搭在额前,手里握着一支钢笔,正在斟酌《麦浪》最后一段的歌词。稿纸上已经写了大半,字迹遒劲有力,每一个字都透着对生活的细腻感悟。
当隔壁传来的《青溪谣》旋律飘进书房时,他正在纸上移动的笔尖微微顿了一下,钢笔尖在稿纸上留下一个细小的墨点。他抬起头,侧耳倾听,眉头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——他清晰地听出了那两处指法错误,也听出了演唱者对歌曲的热爱和生疏。
但他并没有起身出门去纠正的打算,也没有流露出任何惊讶的神情。他只是轻轻摇了摇头,嘴角泛起一丝几不可察的笑意——那笑意里带着些许了然,又带着几分宽容,像是老师看着学生笨拙却认真的练习。
几秒钟后,他重新低下头,目光回到稿纸上,笔尖继续移动,流畅地写下最后几个字:“此心安处,便是吾乡。”
写好后,他放下钢笔,拿起那张稿纸——这张承载着外界无数音乐人渴求、甚至愿意重金购买的歌词纸,在他眼中,却仿佛只是一张普通的便签。他仔细地将纸折成四方形,轻轻拉开书桌最下面的抽屉,里面整齐地叠放着一沓类似的稿纸,都是他这些年创作的歌词和乐谱。他将新写好的歌词纸放在最上面,然后缓缓关上抽屉,动作轻柔而自然,仿佛在收纳一件再寻常不过的物品。
小主,
导演的灵光:埋下互动的伏笔
村头的监控车里,王磊正盯着多屏监控画面,手里拿着一个保温杯,时不时喝一口热茶。屏幕被分成了好几块——一块是嘉宾们在屋里吃泡面、听张捷弹唱的画面;一块是陆砚辞在书房伏案创作的侧影;还有一块是实时滚动的弹幕。
当看到张捷投入地弹唱《青溪谣》,而隔壁陆砚辞的笔尖微微停顿、嘴角带笑时,王磊的眼睛突然一亮,像是发现了新大陆。他放下保温杯,身体前倾,紧紧盯着屏幕上陆砚辞的身影,又转头看了看弹唱得专注的张捷,一个念头突然闪过脑海:“这两人,一个是热爱音乐、崇拜‘樵夫’的年轻歌手,一个是气质沉稳、似乎对音乐有所涉猎的神秘村民,说不定……真能碰撞出点合作的火花?”
他立刻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——那本笔记本已经记满了大半,上面全是关于节目的构思和嘉宾的故事线。他翻到空白页,拿起笔,飞快地写下一行字,字迹潦草却清晰:“明天重点任务:创造机会让张捷向陆先生请教吉他/音乐问题,利用张捷对‘樵夫’的崇拜,引出陆先生的音乐素养,增加节目看点和张捷的个人成长故事线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