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1章 教授的启蒙

凤冠出世 汪忖芝 1486 字 18天前

火锅里的汤在高温下咕咚咕咚地跳动着,王年年说起往事,有点激动,徐毛毛听得兴致勃勃。见服务员过来给火锅里添加了汤,就叮咛把火调小一点,意思在这里多待会儿,多想和王年年聊聊。反正是自助餐,无论待到啥时候,只要火锅店不打烊,都无妨。

说起往事,王年年感到一发不可收拾,围绕爷留下的东西,像扯布条似的扯了起来。

大哥王有年在市安装公司工作。该公司后来改制了,一些人因此出来单干,作为懂技术懂管理的人,看到同事们打着单位的旗号 ,纷纷揽起了私活,他心里也蠢蠢欲动,想给自己包点小工程。

但他一没关系,二没资金,只能给人家打工。在工程行业就这么半公半私地混了几年,多少积攒了点人脉,这几年勉强能搞到一些小项目和小工程。譬如那些专门针对农村的“一事一议”工程、“扶贫助村”工程,都是围绕乡镇路线、村委会基建展开的。但这些活儿都是上面人包到手,他又从人家手里包来的,属于二包工程。二包工程本身被人家吃了一部分,剩下的则是毛多肉少了。但对于没资金没关系的人来说,能啃个骨头喝点汤也不错。就这样,他断断续续地已经搞了三四年了。有一年亏,有一年赚,饿不死,又活不旺。

王有年一直梦想包个大一点的工程,来个一包,痛痛快快地干他一番,可总没有这样的机遇。人不论是升官还是发财,是需要机遇的,机遇来了,贵人就来了。本事再大,机遇不到,只能过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日子。所以,王有年虽是个小工头,蜗居在城市,但财运和事业都一般,他就这么平平淡淡地往前走着。

闲暇之余,就靠打麻将、喝酒,或看些杂七杂八的书籍打发心情。尽管这些年看了不少书,唯独没有看过古玩收藏方面的书籍。所以,当爷拿出那个铜镜考问他时,他竟然两眼茫然,叫不上名字,倒是让只有初中文化从程度的老二出了风头。这个事让他深受刺激。如果自己懂,作为长孙,又是上了大学的人,爷自然会把那个铜镜送给自己的。他这个文化人,倒吃了没文化的亏!

好歹爷还给自己分了100个银元。听爷说银元里面有版别和价格之分,那就要把这些银元挖透,那些值钱,那些不值钱。

为此,他就买了几本关于银元研究的书籍,没事时,不是看书,就是察看银元。小小的房间里,桌子、床头上摆的都是银元。在书籍的指引下,王有年从这些银元中挑出了几个系列,譬如清代龙元系列、民国袁大头系列和纪念币系列等。

随着研究,他的眼睛放光了——袁大头中,不仅有价值较高的二三级银元;龙元中,还有比较少见的版别,譬如“陕西省光绪元宝七钱二分”银币。从资料上看,像这类银元,价值一二十万呢。

为了确定他挑选出来的这几枚银元的真假,王友年听说师范学校有个姓向的教授,对银元挖得比较透,王发年在熟人的介绍下,带着五个挑拣出来的银元,敲开了教授的家门。

向教授耳鬓斑白,拄着拐杖,但脸色红润,身材高大,看起来有五十多岁。对朋友介绍来的客人,很是客气,说他前些日子下楼时把脚崴了,这几天肿了起来,并且很疼,他只有借助拐杖了。

王有年拿出了银元,让他看。向教授拿在手里看了看,又用放大镜照了照,最后问道:“你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