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2章 士林哗然与商贾狂欢

“增产六成!当真?”

“这盐价比市面低了快一半!怎么可能?”

“淮安……淮安在何处?怎么去?这糜家商队去哪找?”

“老夫要买报,钱先生,这报纸何处有卖?”

类似场景,数日间于徐州、豫州、淮南各地大小城镇不断上演。

酒肆、驿站、码头,凡识字之人得一份旬报,便可成众人焦点。

《淮安旬报》以惊人速度蔓延。

……

士大夫精致书房内。

几位衣冠楚楚、风度翩翩的名士正传阅一份《淮安旬报》,表情如吞苍蝇。

“简体字?俗体字?俚俗不堪!亵渎文字,亵渎斯文!”一人痛心疾首,指戳纸张。

“还有这鬼画符般的标点,成何体统!圣贤文章,要这玩意何用?”另一人拂袖,面露鄙夷。

“狂妄,竟敢如此点评天下英雄。这淮安侯刘骏,不过一侥幸得势的宗室疏脉,安敢如此?”

一人却指着农业版,迟疑道:“然则,此堆肥沤肥之法,观其步骤,似确有其理。若真能增产……”

另一人则死死盯着商务版,目光闪烁:“糜氏商队……淮盐这价钱若是真的,其中利润……”他下意识心中开始盘算。

一群人慢慢沉默下来。他们的目光在报纸上逡巡,眼神复杂。

这些人嫌文字粗俗不雅,鄙其形式离经叛道,却无法忽视其内容蕴含的惊人价值。

……

兖州,曹操府中。

曹操捏着一份皱巴巴的《淮安旬报》,脸色不美。

“濮阳之事,细节详尽至此。”他眼中寒光一闪,“刘仲远,远在淮安,竟有此等耳目?”

“神通不小啊。”

下方谋士荀彧微皱眉,拱手道:“明公,此报传播极速,流毒甚广。天下人如今恐皆已知濮阳之事,此于明公声望有损。

且其商务版,几为淮安货物张目,糜竺商队借此报大肆宣扬,低价倾销,冲击各地市价,拉拢人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