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幅幡,画的是“周彪毁田图”:纵马狂奔的恶徒,碗口大的马蹄践踏着碧绿的棉株,田间妇人惊怒呼喊,孩童啼哭。画旁字样:“豪强纵马,青苗尽毁,三十亩棉田,顷刻成墟!”

第四幅幡,则是“血书卧地图”:染血的社旗飘扬,下方是密密麻麻静卧于地的妇孺,眼神决绝,与田垄融为一体。画旁字样:“铁蹄欲来,以身作障,宁为玉碎,不让人夺!”

这四幅“故事幡”如同四记无声的惊雷,在市集上空炸响!它们用最直观、最惨烈的方式,将巾帼农社过去一年所经历的天灾、人祸、抗争与血泪,赤裸裸地展现在所有县城百姓面前。

许多人停下了脚步,围拢过来。他们看着画中场景,听着身边知情人的低声讲述,联想到去岁蝗灾时的恐慌,听闻过的周彪恶行,以及府衙前那老妇剖腹的血案……一种复杂的情绪在人群中弥漫开来。有同情,有敬佩,更有对三大粮商趁火打劫、落井下石的愤怒!

“原来农社的粮食是这么来的……”

“怪不得她们不肯贱卖!这哪里是粮食,这是命啊!”

“三大粮商也太不是东西了!人家用命换来的粮,他们也敢这么压价!”

舆论的风向,在“故事幡”的震撼下,悄然转变。

这时,农社妇人们已经在一片空地上,将粮袋整齐码放,拆开一袋,金灿灿、颗粒饱满的粟米暴露在阳光下,散发出诱人的光泽。

小主,

王二婶走上前,清了清嗓子,她没有声嘶力竭地吆喝,只是用带着乡音的、朴实的语言高声说道:“各位乡亲父老!我们是赵家屯巾帼农社的!这里的粟米,就是画上那些姐妹,从蝗虫嘴里抢下来的,从荒石头里刨出来的,用身子骨护下来的!粮盟压我们的价,每石只给七百文,这是要逼我们上绝路!”

她抓起一把粟米,让它们从指缝间流淌而下:“这米好不好,大家眼睛是亮的!今日我们农社自己来卖,不经过粮行,每石……一千文!比粮盟的价高,但我们敢说,值这个价!买与不买,全凭大家自愿!愿意帮我们农社渡过难关的,我们感激不尽!若觉得贵,看看这画,也请体谅我们的难处!”

一千文,比粮盟压价高,但比往年正常市价略低,且品质肉眼可见的上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