鸠摩罗什的求学经历堪称一部佛教学术追寻史。七岁出家后,他每日讽诵千偈,每偈三十二字,日诵三万二千言,过目不忘的神童之名不胫而走。
当时教授鸠摩罗什的法师曾暗中测试:故意将经文中一段艰深的内容只讲解一遍,次日请其复述。不料年幼的罗什不仅完整背诵,更能引申阐释,举一反三。消息传出,龟兹国中纷纷传言:“王妹耆婆所生,实非凡胎。”这种超凡的记忆力并非简单的死记硬背。据记载,罗什在诵读《阿毗昙经》时,不需师长过多解释,便能自通妙谛,对经文中的名相、法数理解透彻。这种天赋很快引起了西域各国佛教界的关注。
公元353年,九岁的鸠摩罗什随母亲耆婆渡过辛头河(今印度河),前往罽宾国(今克什米尔地区)求学。这段旅程充满艰险:他们穿越帕米尔高原的雪山峻岭,历经数月才抵达这个被誉为“小乘佛教中心”的国度。
在罽宾,他们拜见了国王的堂弟、着名高僧盘头达多。这位大师以博学严谨着称,“每日自晨至暮,手书千偈,讽诵千偈”,其学问之渊博、修行之精进,令西域各国僧众敬仰。
初见之时,盘头达多有意考验这位传说中的神童。他选取《杂藏》中一段关于“四谛十六行相”的深奥内容,要求罗什当场解读。出乎意料的是,这个九岁孩童不仅准确阐释了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的要义,更将各派观点分析得条理分明。盘头达多欣然收其为徒,并感叹道:“此子当为明日法门栋梁。”
在接下来的三年里,罗什系统学习了《中阿含经》《长阿含经》等小乘经典。盘头达多教学极为严格,每日要求弟子将所授内容反复研习,直至深夜。罗什的房间总是最后熄灭油灯,窗上映出他伏案苦读的身影。
鸠摩罗什的聪慧名声很快传到了罽宾国王耳中。一日,国王特设法宴,邀请当地最具声望的外道辩士入宫,要与这位年幼的沙弥论道。
辩场设在王宫大殿,文武百官分列两旁,气氛庄重肃穆。外道中走出一位长须老者,首先发难:“沙弥既言诸法无常,何以经典永恒?既说诸法无我,何以修行证果?”
年仅十岁的鸠摩罗什从容不迫,应声答道:“经典如舟,渡河当舍;证果如月,水中非真。”接着引经据典,从《杂阿含》到《长阿含》,字字珠玑,句句在理。
外道们轮番上阵,提出各种刁钻问题。有人质疑轮回主体,有人诘难因果法则,还有人用数论派的学说进行辩驳。罗什始终镇定自若,时而引经据典,时而巧设譬喻,将对方的论点一一化解。
最精彩的是与一位耆那教学者的交锋。对方提出:“若言业力不灭,何以修行可消?若言修行可消,业力岂非有灭?”
鸠摩罗什微微一笑:“如人梦中堕河,醒时何在?业力如梦,觉悟即醒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