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片竹林,一袭白衣,一曲广陵散,一段千古悲歌。
在魏晋交替的风云变幻之际,一位身高七尺八寸、风姿特秀的名士,在洛阳东市刑场上从容弹奏一曲《广陵散》后,慨然长叹:“《广陵散》于今绝矣!”随后慷慨赴死,他就是嵇康。
这个名字,连同他的故事,穿越了千年时光,依然在历史的长廊中回响。他是一位思想家、文学家、音乐家,是“竹林七贤”的精神领袖,也是一位在政治漩涡中坚持自我的斗士。他的一生,如同他那不被世俗所拘的姿态,肃肃如松下风,高而徐引;他的死亡,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富诗意和悲剧色彩的一幕。
第一章 家世渊源:从会稽到铚县的迁徙
东汉末年,天下动荡,战火连绵。在这多事之秋,位于东南的会稽郡上虞县,一个姓奚的家族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。
奚氏本是当地的书香门第,虽非显赫世家,却也世代读书,恪守儒业。然而,一场突如其来的祸事改变了一切。家族中的一位子弟在乡里间与当地豪强发生冲突,结下深仇。在那个豪强并起、法纪松弛的年代,这样的仇恨往往意味着灭门之灾。
当时的家主,也就是嵇康的曾祖父,是一位睿智而果决的长者。面对日益逼近的威胁,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——举族迁徙,远离这片世代居住的土地。
“父亲,我们真的要离开吗?这里可是我们奚家世代居住的地方啊。”长子不舍地问道。
曾祖父望着庭院中枝繁叶茂的槐树,目光坚定:“《易经》有云: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如今祸患将至,若固守此地,恐有灭门之灾。迁徙虽苦,却是保全家族的唯一出路。”
在一个黎明前的黑暗中,奚氏家族收拾好能够携带的细软和典籍,悄然离开了上虞。他们一路北上,渡过长江,进入了豫州地界。旅途艰险,盗匪横行,家族中的壮年男子轮流守夜,妇孺则挤在简陋的马车里。沿途所见,尽是战乱留下的荒芜田地、废弃的村落,以及流离失所的难民。
经过数月的跋涉,他们终于来到了谯国的铚县。这里地处中原腹地,虽然同样饱经战乱,但地势平坦,水源充足,且有一个重要的优势——这里是曹操的故乡。在汉末群雄逐鹿的乱世中,谯郡因为出了曹操这位枭雄,其乡党亲友多受重用,相对而言治安较好,发展机会也更多。
奚氏家族在铚县城外的一片丘陵地带暂时安顿下来。这里有一座不算太高的小山,山上长满了松树和竹林,山下有溪流环绕,环境清幽宜人。
“父亲,我打听过了,这座山叫做嵇山。”长子向曾祖父禀报道,“这里的土地还算肥沃,而且离谯县不远,听说曹公的队伍经常在这一带招募人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