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绍虽表面强硬,但内心却感到恐惧和无奈。

关羽质问:“退还是不退?”

袁绍经过深思熟虑,最终选择撤离现场,返回城中。

不久之后,张飞、赵云、华雄的兵马以及耿平手下的数百部曲已经出城,连同之前搜集的所有书简一起被带走。

曹操向刘备传达了这一消息后大声质问:“玄德,何时兑现承诺?”

此时城头上的刘备面对曹操的质问,微笑着回答:“孟德兄,不要着急,今晚过后,我们自然会撤军离去。”

此言一出,联军众人脸色大变。

他们纷纷指责刘备出尔反尔,背信弃义。

袁术和袁绍更是愤怒至极。

然而刘备却毫不动摇,淡然面对他们的指责。

他坚定地表示:“当时我们确实说得很清楚,待我麾下将士出城之后,我就会引军离去。

但我并没有说何时离去。”

孙坚质问刘备为何现在依旧占据洛阳地利围困联军。

刘备回应道:“我只承诺会引军离去,但没有确定时间。”

联军诸侯对刘备的狡辩感到愤怒,袁术更是气急败坏地质问刘备为何拖延时间。

然而刘备的回答却让他们无言以对:“多一晚少一晚,并无区别。”

刘备行事,无需向任何人解释。

现场一片寂静。

曹操默默接受了这一事实,其他诸侯也不敢与刘备争议。

袁绍、孙坚、袁术虽心有不甘,却也无可奈何。

蔡邕在城头上询问刘备:“玄德,洛阳已平定,为何不走?”

刘备回答:“伯喈先生,洛阳之事虽了,但诸侯纷争尚未解决。”

蔡邕疑惑不解,追问刘备去往何处。

刘备只是让他下去休息,明日便知。

在长安,自关东诸侯进入洛阳的第一天起,简雍便通过李肃的关系见到了董卓。

此时的董卓因樊稠被刘备夺粮草之事愤怒不已。

刘备三人击败樊稠,夺走了让董卓痛心的粮草,脏活累活都被董卓承担,好处却归了刘备。

董卓自然气愤难平。

当简雍求见时,董卓直接拒绝见面。

董仲意欲亲见刀笔吏简雍,听其策谋。

“相国,刀笔吏简雍有一计可使刘备陷入困境。”

董卓闻之,同意接见。

少顷,简雍入殿。

董卓直接询问:“如何使刘备丧命于关东?”

刘备之死,乃董卓心意所在。

董卓暴躁,若计策无新意,恐将斩断案桌一角以 ** 。

面对此情境,简雍镇定应对:“相国,关东诸侯以袁绍为首,看重其四世三公之名。

袁绍为渤海太守,相国可驱虎吞狼。

若封刘备为中山郡守,冀州之地一山难容二虎,相国可在长安观战。”

董卓疑虑:“若刘备胜,如何?”

简雍分析道:“袁氏影响力遍布冀州,刘备孤身入冀,难以胜之。”

此分析使董卓放下疑虑,大喜之下,传下圣旨。

朝廷旨意下达,刘备被册封为中山郡太守,此事宜迅速无误地传达。

朝廷使者随即从长安疾驰至洛阳。

一切安排妥当后,董卓目光转向简雍,询问其是否在李肃手下任职。

简雍恭敬回答得到器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