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到这个消息后,公孙瓒和严纲面面相觑感到惊讶,随后登上城头查看情况。

当公孙瓒眺望远方时他果然看到一支幽州军队驻军不动。

他很快认出了对方为首的两个年轻人正是他的侄儿康儿和恭儿。

“城下军队是你们吗?可是伯珪叔父?”

幽州百姓,为何纷纷向刘备效命?公孙康与公孙恭两兄弟,带着父亲战死的消息,向公孙瓒汇报。

公孙瓒震惊后听闻兄弟俩愿为其效力后心中大为安慰。

但当听闻刘虞引入数万的胡寇之际,便皱起了眉头。

这些胡人的机动性强,破坏性也巨大。

这时公孙兄弟提议求助刘备军队对付刘虞与胡寇结合势力。

他们深知仅靠自身力量难以抗衡,因此决定寻求外援。

他们希望借助刘备的声望和影响力来对抗刘虞及其手下的胡寇部队。

而他们也期望为报父仇能够向刘备投诚求助,将家族荣耀延续下去。

究竟是怎样的理念让他们愿意这样做呢?显然是一种为了生存与复仇而采取的策略决策。

公孙瓒扶起两位贤侄,心中暗自欣喜。

他当场强硬表态,无论胡寇来犯多少,都将让他们死无葬身之地。

随即命令公孙康两兄弟即刻北上,并派遣兵马随后接应。

公孙康、公孙恭及严纲各自领兵,飞速赶往渔阳县城池。

不久后,刘备在众将簇拥下进入城中。

得知公孙度死亡的消息,他愣了一下,原本的计划是利用刘虞和公孙度的斗争,扶持公孙度的儿子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现在公孙度已死,事情进展出乎意料地顺利。

接着,得知公孙康和公孙恭投诚的消息,刘备大喜过望。

他立刻下令全军整顿兵马,明日一早北上,征战渔阳。

在渔阳县城池外,公孙康和公孙恭在严纲的支持下重新发起攻击。

两兄弟借助公孙氏在幽州的威望,从各地征调民夫助阵,攻城的声势浩大,喊杀声震天。

城头的鲜于辅注视着前方的战场,他始料未及的是公孙氏兄弟会投靠刘备。

他原本以为公孙康会与其弟公孙恭汇合后撤回辽东,却没想到他们直接将刘备的兵马引到了这里。

由于公孙氏在这一带的威望颇高,使得局势更加复杂多变。

民众响应号召,纷纷协助将士攻城。

部将提议出军击溃这些民众,但鲜于辅却持反对意见。

他深知这些民众是为刘备效命,目的是让刘备占领渔阳,以便获得土地耕种。

** 这些民众易如反掌,但鲜于辅认为这样做无法解决问题,因为民众数量庞大,继续引发哗变的可能性极大。

此时,一名士兵报告称城中的粮草日益减少,而大户和百姓都在藏匿粮食,士兵们搜索无果,引发部将们的愤怒。

有人提议亲自率军去征收粮食,但鲜于辅刚刚占领城池,人心尚未归附,支持者不多。

此时刘和开口阻止了这个提议,强调渔阳县城是我们战略缓冲的重要城池,不可轻易动荡,否则不利于后续的管理和统治。

鲜于辅询问粮食能支撑多久,部将回答称只能维持三四天。

战争已到紧要关头,局势万分严峻。

鲜于辅听闻距离三日期限将至,形势逼人。

然而,公孙康决心坚定,他清楚掌握渔阳县城的细节,正指挥民兵对城池最脆弱之处发起猛烈攻击。

皇叔的赏赐激励之下,民兵们心怀信念,悍不畏死。

与此同时,朝廷兵马的中军大帐内,李儒、太史慈、程通等人正在紧急商讨对策。

胡寇即将抵达渔阳的消息令众人震惊。

李儒分析,刘虞可能在决定让刘和赴任渔阳之前就已联络胡寇。

严纲对此深感愤怒,表示必须阻止胡寇南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