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建议徐晃效仿管承、张燕等人,率白波军投奔朝廷,换取一片光明前途。

徐晃对此有所思索,认为白衣文士说得轻巧。

他清楚记得当年刘备执政中山郡时,黄巾军和黑山军的投奔是雪中送炭。

但现在情况不同,刘备兵精将广,白波军的加入只是锦上添花。

他认为投奔刘备后,白波军的待遇会不如黄巾军和黑山军。

然而,白衣文士摇摇头,提醒徐晃应从刘备代表朝廷的角度去思考。

以下改写过的版本:

刘备的思维,引起深思。

徐晃的眉头微皱,对此不解。

白衣文士点点头,确认了自己的身份猜想。

“若你是刘备,有兵马前来投奔,你将如何应对?”

白衣文士提出了这个问题。

徐晃回答接纳,但白衣文士觉得仅仅接纳并不足够。

他解释到,若只接纳兵马而不加以引导和表率,天下诸侯将如何看待刘备及朝廷的态度?例如白波军投奔朝廷后,若刘备不闻不问,会让诸侯们对朝廷及刘备失去信任。

这番话让徐晃无言以对。

随后,徐晃将白衣文士奉为上宾,迫切想知道对方的名字。

白衣文士自称是颍川荀攸,字公达。

得知身份后,徐晃虚心请教。

自从杨奉在关中战死,徐晃的兵马飘零在外,辗转关中各地,面临缺粮少械的困境。

为了生存,徐晃曾试图对付徐荣的势力,但未果且差点损失惨重。

荀攸建议徐晃派遣白波军去河内郡接应那些从冀州魏郡返回的百姓。

荀攸指导徐晃:“协助百姓迁徙,确保人人皆知,动静越大越好。”

徐晃迅速理解其背后的深意,感到十分欣喜,承诺道:“先生大恩大德,待我站稳脚跟后,必定回报。”

荀攸笑着回应:“我们相互利用而已,何须客气。”

原来荀攸打算借助白波军的事件投奔朝廷。

刘备在众将的陪同下进入汤阴县城,却发现郭嘉不见了。

侍从回应说郭嘉去访故友了。

刘备的部将典韦猜测郭嘉可能是找理由去喝酒。

此时的典韦很羡慕郭嘉能随时随地畅饮,而他则要负责保护刘备,只有在刘备回到邺城后才能有机会喝酒。

另一边,郭嘉进城后,按照信件上的地址来到了一家酒楼。

在角落的桌子上,他见到了久未见面的故友荀攸。

两人相视一笑,坐下后,郭嘉开玩笑说:“友若追随主公,我以为你也要像文若一样追随曹操呢。”

他们在颍川时,郭嘉与荀彧、荀攸、荀谌是好友,其中荀彧已追随曹操,而荀谌则追随了刘备。

荀攸自洛阳归家后,迟迟未作出决定。

郭嘉曾误以为他要投奔孙坚。

荀攸却笑言,江东势力绝无统一北方的可能。

二人笑声回荡在酒楼之中,因场内除荀攸外,皆是己方人。

此情景传入旁观的小世界中,刘备看得津津有味。

他问及刘胜老祖关于南北对峙中南方军队无法取胜北方的原因,刘胜答曰:一,地理上北方利于大规模作战的经验累积;二,江东内部军事体制的限制如部曲世袭制导致内部消耗;三,政治原因,孙氏非江东大族出身,身份复杂,难以凝聚人心。

刘备得知孙氏与本地大族间矛盾重重,而且其奉汉室为尊的旗号征伐江东,引发了诸多问题。

其中南人善舟、北人善马等地域文化差异亦增加了局势的复杂性。

他听着刘胜的解释,深觉事情棘手。

此时,刘备忽然察觉到异样,意识到徐晃与徐荣的军队已到城下。

回归现实的刘备立刻起身,兴奋不已。

此时城头上望去,城外有两支军队,各自扎营并相互防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