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完,他起身将自己的作品呈给蔡邕:“请蔡公品鉴。”
蔡邕接过细看,点头赞道:“不错!笔力雄浑,气势磅礴,通篇浑然天成,确为佳作!”
卫仲道喜形于色,连忙躬身行礼:“多谢蔡公夸赞!”
就在这时——
卢植招了招手:“伯喈,有些字我不认得,你来瞧瞧!”
什么?
竟有卢植不认识的书法?
蔡邕闻言一怔,快步走到王仲面前。
他的目光落在纸上,瞬间瞳孔一缩,倒吸一口凉气!
行家一出手,便知真功夫!
蔡邕满脸震撼,难以置信地盯着眼前的字迹!
【
“贤侄,你的书法究竟师从何人?”
事情原委是这样的——
王仲的五句诗分别以五种字体书写:小篆、隶书、楷书、行书、狂草。每种字体都精妙绝伦,无可挑剔。
王仲谦逊回应:“家师乔慧。”
(语文老师再次被推出来“挡箭”。)
“乔慧……乔慧!”
蔡邕反复念叨这个名字,却怎么也想不起当世有哪位精通诗词书法、还能超越自己的高人。
汉代书法家主要分两派:
一派以蔡邕为首的汉隶大家,
另一派以“草圣”张芝为代表的草书名家。
史载张芝淡泊名利,朝廷征召不应,时人敬称其为“张有道”。
虽然汉代书法以这两类为主,但其他书体亦蓬勃发展。汉朝三百余年间,书法臻于鼎盛——从小篆到隶书,再衍生出楷、行、草,至汉灵帝时已基本完备。
正因深谙此道,王仲才敢挥毫泼墨,毫无破绽。
“天下果然藏龙卧虎!”蔡邕捻须感叹,郑重道:“云逸,令师若出山,必为当世鸿儒,蔡某亦自愧弗如。”
卢植愕然:“伯喈,此言未免过誉……”
蔡邕解释:“子干请看,云逸首句诗用的是李斯小篆。常人写小篆只得其形,而他的字形神兼备,宛若天成。”
卢植凝视片刻,缓缓颔首。
“伯喈,这第二句的隶书笔意,似乎融入了你的风格,甚至还隐约可见钟繇、师宜官等人的神韵,真令人称奇。”
当时着名的书法家,除蔡邕外,还有钟繇、师宜官、梁鹄等人。
卢植难掩激动,仿佛发现了稀世珍宝。
蔡邕接着道:“第三句诗的笔法......倒是与王次仲先生一脉相承,方正平直,正是他的风格。”
如今通行的楷书,正是由东汉王次仲开创。
卢植好奇追问:“第四句又如何?”
蔡邕解释道:“这字迹兼具妍美与婉约,方圆相济,笔势流畅,颇有刘德升行书的意趣。”
看到第五句时,蔡邕感慨道:“此句莫非出自张伯英的草书?当年陛下征召,他却隐居钻研书艺,没想到真传竟落入......”
卫仲道察觉异样,悄悄靠近王仲偷瞄其作品。
这一看惊得他瞠目结舌,眼珠子险些夺眶而出。
蔡琰同样震惊不已。
王仲竟精通各类书体——隶书、小篆、楷书、行书、草书无一不精!
如此全才,实在令人惊叹!
想到即将嫁给这般才俊,蔡琰不禁心潮起伏。
卢植朗声笑道:“伯喈,这第二场比试结果......”
蔡邕斩钉截铁道:“当属云逸获胜!既已连胜两局,第三场琴艺比试无需再续,小女便许配给他了。”
王仲喜出望外,当即行礼:“多谢岳丈!”
“岳丈”二字一出,蔡琰顿时羞红了脸。
“父亲有所不知,云逸琴艺超群,女儿......甘拜下风。”
蔡邕诧异道:“云逸还精通琴艺?”
王仲慌忙说道:师傅教得不多,所以我的琴技有些古怪,这件事琰儿是知道的。他的眼神里满是柔情。
蔡邕捋着胡子,爽朗笑道:这样也好,你们年轻人可以互相切磋琴艺。
卢植朝蔡邕使了个眼色:伯喈,还有客人在场呢。
蔡邕连忙起身致歉:实在抱歉,寻得快婿一时高兴过头了。卫兄的聘礼还请收回,小女已经许配给云逸了。
卫璋怒哼道:蔡兄,没有我卫家帮忙,你这官复原职的事怕是要遥遥无期了,你可要想清楚!
蔡邕昂然道:功名利禄不过浮云,哪有琰儿的幸福重要。推迟就推迟吧,专心治学也不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