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管何时,老百姓的要求都不高。
总结一句话就是,吃饱穿暖,成家立业。
再简单来说,就是有粮吃,有衣穿,有房住,有书读,能老婆孩子热炕头,这就足够了。
而此时的杨正,他就恰恰在为老百姓实现这些。
这等杀招,可以说是直接把大清在宣化店三镇的根,连根拔起,一点不留。
老话说的好,从零到一很难,而从一到百就会容易很多。
就如杨正现在,只要在宣化店三镇打下根基,随着刘成山等人帮忙宣传,护民军游走在各村镇,再给大清来场大败,届时这棵苍天大树恐怕就会变的摇摇欲坠。
对于现在来说,就是比谁能率先抢占先机,把握住时间。
相关政策讲完,杨正与刘成山等人了解一些情况后,就直接让众人回村工作。
二十一个村庄,三个集镇,一万六千多人。
再算上护民军和众人家属,整个根据地人口达到了三万五千多人。
这人口数量,都比现在一些小县还多了。
而这人多了,所需要消耗的资源就多。
别的不说,光粮食,一天少说都得要四万斤。
按现在一石是一百二十斤,那就要三百三十三石,取整那就是三百五十石。
看重量不直观,按照田亩来算,宣化店三镇种米麦豆,一年也就两季,年亩产也就两三百斤的样子。
现在三镇熟地有九万八千多亩,算起来是够众人吃一年半。
可老百姓种的粮不可能全交给杨正,再说了三镇耕地已经被免税三年。
哪怕开春后,众人开荒增加耕地,粮食储量提高,最多也只是满足主食需求。
这要练强军,光吃粮是不够的,必须要补充肉才行。
为了筹集粮肉、武器材料等,杨正专门进行一番筹划。
把这一路来获取的金银、字画等贵重物品拿出一半,足足二十多万两银子,交给徐长风的辎重营。
趁着现在大清朝廷,和周围各府州还没发现根据地前,能采购多少物资就采购多少,全部屯起来。
一位伟大的爷爷曾说过,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。
对此,杨正是深深坚信这句话,不仅鼓励老百姓搞农业,也让大家搞畜牧业,多养鸡鸭牛羊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