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4章 背井离乡,寻伯乐

除了一些平时受他帮助的老百姓会记得他的好,不然跟一个普通教书先生没啥区别。

所以,真正会盯着关心他的人不多,再说了加上他用银子堵人的嘴,更没人没事乱说话。

就这样在恋恋不舍下,卖掉多年辛苦赚来了一处院子,弄来一辆驴车带着妻儿,就跟着商队踏往那条未知的道路。

黎贺虽然说在宝丰县混的不好,但也只是与那些官僚乡绅混的不好。

实际上,像他这样如此年轻的秀才,又为人正直,谦谦有礼,平易近人,然后与人相处又颇有心得,很受底层老百姓喜爱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就比如此时,跟着商队南下信阳的路上,与商队不少人都混了个脸熟。

靠着自己会读书识字的本事,趁着休息的功夫,帮人写封家书,写个生平传记,亦或者教人识字取名,慢慢的拉近双方的关系。

同时,他也借着机会,悄悄了解关于护民军的情况。

可打听来,打听去,众人能告诉他的就是护民军治下的信阳、罗山等州县老百姓,家家都分到了地种,免了三年赋税,办了社学,村会。

其他的护民军到底对百姓有多好,护民军是怎样的,杨大帅是怎样的,众人都只是说的模棱两可。

这其中,就好像有人在专门管控一样,有些事不让众人知道,或者说是不让宣传。

最终,黎贺能得到的信息,就是护民军治下老百姓过得好,人人有地种,人人有书读。

可这些实施的政策,在宝丰县,或者说是在大明讨虏大元帅高成治下,也一样有。

不管是村会、社学、开荒分地,还是免除几年赋税、鼓励生育。

只要杨大帅护民军治下有的,高大帅安民军治下也有。

说白了,就是你怎么做,我就怎么学习。

虽然说是杨大帅先带头反清,但你要敢说高大帅偷学,那肯定有人不信。

反正安民军治下的官员百姓,都相信自家高大帅真心实意为百姓谋福。

但这到底为什么百姓谋福,那就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了。

所以,护民军和安民军到底有什么不同,黎贺是充满了好奇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