倒不是不想回答,而是真没什么好想法。
火耗出现的原因,众人都明白。
用金属当货币,熔铸成官银就肯定是有损耗的。
不重新熔铸,那官府亏的更惨,民间可以随意掺假。
不用金属当货币,收实物税,虽然不需要熔铸,但是收上来的税更重更占空间,运输更耗费人力物力,而这同样也是损耗。
所以,不管是铜钱银两火耗,还是实物损耗,都是不可避免的。
而谁来承担这部分,也显而易见。
对于这些情况,杨正以前不了解,不懂雍正搞什么火耗归公,养廉银,都是干什么的。
但如今自己坐在这个位置,他却知道这其中的缘由和不易。
此时,张亦文等人没有好的建议,他倒是没有埋怨,正准备说让人回去思考时,刘成山家的老三刘长义站了出来。
“大帅,属下认可刚才张知县说的,火耗由交税人承担,好以减轻我军军费压力的做法。”
“以前大帅没来宣化店的时候,属下和乡亲们都是吃不饱穿不暖,没有自己的地,都要给地主家当佃户。”
“收税的时候,不是淋尖踢斛,就是往死的加征火耗,一点都不给乡亲们活路。”
“但大帅您来了后,给乡亲们分田分粮,免税三年,鼓励种树,改革商税,放眼千年来都没有谁有大帅是真正为民谋福的。”
“属下这段时间巡防各县,乡亲们都说自己是不是在做梦,能遇到大帅您这么好的君主。”
“大帅您担心火耗由乡亲们承担,是额外让乡亲们多交了税,增加了乡亲们负担。”
“但实际上,乡亲们对火耗征收是不排斥,也不会埋怨大帅和咱们护民军。”
“大帅只要定下合理的火耗征收比例,乡亲们那是举双手支持的。”
杨正闻言,皱了皱眉问道:“那你认为,这火耗如何征收?”
“嗯......据属下知道的,清廷征收火耗,说是多收一到一成五,但实际上有些地方会多收八九成,甚至十成。”
“而属下想,这实际要征收多少,应该计算下重新熔铸到底会损失多少,来参考,好有利于双方。”
“若要现在说个范围,属下认为应该在半成到二成之间。”
“嗯.....好,你分析的不错,先坐下吧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