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章 第一个项目

张涛沉吟道:“分析接口,写定制爬虫,部署到稳定服务器上运行,还要做简单的结果展示界面……如果对方没有特别强的反爬措施,大概需要……三四天全职工作量。市场价的话,”他看了看王哲,“这种定制开发,外面公司起码要五千起步。”

王哲点点头,对陈浩说:“浩哥,坦率说,两千块确实低于市场水平。但既然是赵会长介绍的,而且项目本身也有意思,我们可以接。”

陈浩面露喜色。

王哲话锋一转:“不过,我们有个条件。这两千块,我们可以只收一千五,剩下的五百,我们希望能以‘技术顾问’的身份,折算成你们团队一点点象征性的股权,或者未来网站盈利后的分成,比例可以非常低。我们更看重的是参与一个真实项目的过程和经验。”

这个提议让陈浩愣住了,连张涛和李壮也惊讶地看着王哲。他们没想到王哲会提出“投资”的概念,尽管只是象征性的。

回宿舍的路上,李壮忍不住问:“老王,两千块现钱不要,为啥要那没影的分成?还得少拿五百!”

王哲解释道:“胖子,眼光放长远。第一,这是个绝佳的实战机会,能让我们的‘信息雷达’技术在一个真实商业场景中得到检验和优化,这价值远超五百块。第二,我们需要通过实际项目建立口碑。陈浩的团队如果能做起来,就是我们的活广告。如果做不起来,我们积累了经验,也没损失太多。第三,用一点点现金换取代持权益,是一种姿态,表明我们不是简单的技术打工仔,而是有商业头脑的合作伙伴。这种印象,对未来很重要。”

小主,

张涛若有所思:“我明白了。这是将技术能力转化为商业资本的一次试水。而且,监控竞争对手动态的需求,本身也和我们的信息分析方向高度契合。”

在谈判过程中,王哲再次动用了那尚在摸索中的超感能力。他并非预测陈浩的网站能否成功——那太过宏大且模糊——而是将意念集中于陈浩本人,试图感知其情绪底色中的“诚意度”、“坚韧性”以及潜在的“可靠性”。他感受到的是一种焦灼与渴望交织的真实感,一种在资源匮乏下的挣扎与坚持,并无明显的狡诈或虚浮之气。这种感知,虽然不能作为决策的唯一依据,但增加了他对这次合作风险的评估信心,促使他提出了那个带有长期考量的方案。

接下项目后,张涛迎来了真正的挑战。目标网站果然采用了动态加载技术,常规爬虫无法直接抓取。他花了整整两天时间,利用浏览器开发者工具分析网络请求,终于找到了隐藏的数据API接口,但接口返回的是凌乱的JSON数据,需要仔细解析和清洗。那几天,宿舍里键盘敲击声不绝于耳,张涛时而凝神静气,时而低声咒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