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壮首先算账:“公众号数据分析?这个听起来比爬论文高端!报价能高不少吧?”
张涛则聚焦于技术可行性:“公众号的数据接口限制比较多,但通过模拟浏览器和解析网页,应该能拿到基础数据。难点在于评论情感的分析,需要引入简单的自然语言处理库,判断正面、负面还是中性。”
王哲迅速抓住了核心价值:“这个项目好!它结合了我们的技术能力(数据抓取)和业务理解(数据分析),产出的不是原始数据,而是有洞察的‘简报’,这正是我们想打造的差异化优势。陈哥,您觉得对方能接受什么价位的报价?”
陈浩回复:“他们刚开始尝试数据驱动,预算不会太高,但我觉得一千五到两千一个月的周期服务,是有可能谈下来的。关键是你们要做出样板,证明价值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王哲之所以高度重视这个项目,是基于清晰的逻辑判断:首先,它避开了低端的技术体力活,进入了“数据加工增值”的领域,利润率更高。其次,公众号数据分析是一个潜在的可重复、可扩展的需求,如果服务得好,可能带来长期合作或口碑推荐,有助于建立团队在特定细分市场的影响力。最后,也是最关键的,这个项目要求团队将技术能力与业务洞察相结合,恰恰是对“信息雷达”系统实战应用能力的一次绝佳锤炼,与他们长远的目标高度契合。这是一个既能赚钱,又能练兵,还能探索商业模式的三赢选择。
在通过陈浩与那位公众号运营者进行线上沟通、商讨具体需求和价格时,王哲再次动用了他的超感能力。他无法直接“听到”对方的想法,但能模糊地感知对方情绪“场”的波动。当对方对某个功能点表示出强烈的兴趣或疑虑时,王哲能捕捉到那种情绪的“峰值”,从而在讲解时更有侧重,或在价格上适当灵活调整。尤其是在拒绝那个有风险的电商数据项目时,他的超感也隐约传递来一种“不安”的预警,强化了他做出拒绝决策的直觉。这种能力,如同一个隐形的商业雷达,帮助他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,更好地规避风险,把握机会。
接下公众号舆情分析项目后,工作并非一帆风顺。张涛在处理公众号的反爬机制时遇到了麻烦,连续调试了一天一夜才突破。李壮负责与客户沟通具体需求细节,一度因对方需求反复变更而焦头烂额。王哲则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,设计出简洁明了的简报模板,并确保数据分析维度能真正满足运营需求。期间,压力和疲惫再次笼罩团队。
但当第一份图文并茂、数据清晰、并附有简要趋势分析的《公众号竞品舆情周报》发送给客户,并迅速收到对方“非常专业,超出预期!”的反馈和首笔款项时,所有的辛苦都化为了巨大的成就感。看着支付宝里实实在在的进账,李壮兴奋地几乎要跳起来:“兄弟们!咱们这算是有了个稳定客户了吧?”
张涛也难得地露出了轻松的笑容,盯着那份周报,仿佛在欣赏一件新的作品。王哲则深吸一口气,感受到一种踏实的满足感。这不仅仅是钱的增加,更是能力被市场认可的证明。
资金积累的过程,被王哲精确地记录在笔记本上。不再是“赚了些钱”这样的模糊描述,而是清晰的流水:
“项目一(学术爬虫):收入300元。成本:时间成本约6人时。净利润薄,但验证了基础技术交付能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