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9章 内部演示

王哲在白板上重新梳理了演示的内在逻辑链:

“我们的故事线应该是:

1. 问题驱动(李壮):从一个真实的、微小的校园商业困境切入(如咖啡馆备货不准),引发共鸣——‘为什么需要改变?’

2. 解决方案(苏小蕊过渡,张涛核心):引出‘瞬忆’平台——‘我们提供了什么?’ 小蕊用高度概括的架构图说明整体思路,重点转向其带来的价值(效率提升、成本降低)。涛哥则用生动的比喻解释核心算法如何像“智能调度系统”一样工作,避免深入代码层面。

3. 价值验证(王哲收束):展示原型在模拟环境或小范围测试中的关键数据指标,论证有效性——‘它确实有效!’

4. 未来展望(王哲):阐述平台的扩展性、团队愿景及下一步计划——‘这意味着什么?未来会怎样?’

这条逻辑链,确保每个环节都目标明确,承上启下,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叙事。”

在后续的排练中,王哲的超感能力发挥了微妙的作用。他不仅仅是听众,更像一位敏锐的“氛围调节师”。当李壮再次因激动而语速过快时,王哲能感知到空气中弥漫的急促感,他会用一个事先约定的手势提醒李壮“放缓”。当苏小蕊的讲解过于平缓,导致注意力涣散时,王哲会适时插入一个简短的问题,或示意她切换到更视觉化的图表,重新抓住“模拟评委”的兴趣点。对于张涛,王哲则在他讲解前,通过简短的眼神交流和肯定的点头,传递一种“你可以的”的信任感,帮助他稳定情绪。这种对演示节奏和现场情绪的精细调控,仿佛在为一场音乐会担任指挥,力求达到最佳的和谐效果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内部演示当天,真正的挑战不期而至。当张涛准备现场演示原型系统时,负责数据摄入的“生产者”进程竟意外卡死,实时数据流中断了!屏幕上的仪表盘数字停止了更新,场面瞬间尴尬。

张涛脸色煞白,手下意识地在键盘上慌乱敲击。李壮急得直瞪眼。苏小蕊迅速思考着应急预案。

王哲的心也是一沉,但他立刻强迫自己冷静。他没有催促张涛,而是面向模拟评委,从容不迫地说:“李学长,这正是创业团队会遇到的实际问题,也是我们系统拥有容错机制的体现。请给我们一分钟处理。”然后他转向张涛,声音平稳:“涛哥,按我们预设的故障恢复流程操作,重启生产者进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