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1章 光明魅影,公益新局

“曾祖父在信中写过一句话:‘光明的弱点,藏在最纯粹的善意里’。”苏婉努力回忆着,“我当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,现在想来,或许是说,光明会的成员都伪装成极致的理想主义者,他们的破绽,恰恰在于过于‘完美’的公益形象。”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离开监狱时,陆栀念的脑海中反复回响着“以善制善”“完美伪装”这两个词。她突然意识到,共治联盟的新晋成员中,确实有一家名为“全球普惠发展组织”的机构,行事风格异常“完美”——项目覆盖广、资金透明、口碑极好,甚至主动提出将核心数据与共治联盟共享,完全符合苏婉描述的“光明会伪装特征”。

“立刻调查‘全球普惠发展组织’。”陆栀念拨通沈慕言的电话,“重点查他们的资金来源、核心成员背景,还有近期参与的公益项目,看看有没有异常关联。”

调查结果在两天后浮出水面。这家组织的创始人是一位名叫亚历山大的年轻企业家,以“零利润公益”闻名,其背后的资金支持者,正是“光明公益信托”;而他们近期推动的“全球教育平等计划”,看似旨在帮助贫困地区儿童获得教育资源,实则在收集全球青少年的生物特征和行为数据,这些数据的最终流向,正是光明会的匿名服务器。

“他们想通过教育项目,掌控未来一代的发展方向。”沈慕言的语气带着一丝寒意,“而且,亚历山大已经被推选为全球公益资源分配大会的轮值主席,很可能会在大会上提出‘全球公益资源集中管理’方案,变相将共治联盟的资源纳入他们的体系。”

陆栀念的眼神变得锐利:“这正是他们的‘以善制善’——用看似正义的提案,实现掌控资源的目的。我们不能让他们得逞。秦峰,你继续深挖亚历山大和光明会的关联证据;沈慕言,你破解他们的数据收集系统,将真相公之于众;我会在大会上提出‘多元共治、分散保障’的方案,与他们正面抗衡。”

全球公益资源分配大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时,陆栀念带着完整的证据链和共治联盟的支持,登上了会场的演讲台。亚历山大坐在她身侧,身着白色西装,笑容温和,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“完美公益领袖”的气质,台下的媒体和公益组织代表纷纷向他投去赞赏的目光。

“各位同仁,公益的本质是让每一个生命都能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。”亚历山大率先发言,声音通过音响传遍会场,“但当前的公益体系过于分散,资源浪费严重,效率低下。因此,我提议,成立‘全球公益资源管理中心’,将所有公益资金、项目、数据集中管理,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。”

他的提案引发了热烈讨论,不少中小型公益组织表示支持——他们确实面临资源短缺、运作困难的问题,对“集中管理”抱有期待。

轮到陆栀念发言时,她没有直接反驳,而是先展示了一组数据:“亚历山大先生的提案听起来很美好,但我们不能忽视一个事实——过去十年,全球发生的17起重大公益资金挪用案,有15起发生在集中管理的体系中;而共治联盟推行的‘分散保障、透明溯源’模式,资金安全率达到99.7%。”

大屏幕上突然切换画面,展示出“全球普惠发展组织”收集青少年数据的证据——隐藏在教育设备中的监控芯片、数据流向光明会服务器的追踪记录、以及亚历山大与光明会核心成员的秘密通讯记录。“所谓的‘集中管理’,不过是光明会想要掌控全球公益资源的借口。”陆栀念的声音坚定有力,“他们用‘完美公益’的伪装,收集数据、塑造舆论,最终目的是让公益成为他们操控社会的工具,这与我们坚守的纯粹公益初心,背道而驰!”

会场瞬间哗然,媒体记者蜂拥而上,闪光灯不停闪烁。亚历山大的脸色瞬间惨白,想要辩解,却被陆栀念接下来展示的证据堵得哑口无言——那是光明会操控暗影财团、干预各国公益政策的完整证据链,包括资金转账记录、人员往来名单、秘密会议纪要,每一份都铁证如山。

“公益的力量,在于多元与包容,而不是集权与掌控。”陆栀念抬手示意全场安静,“因此,我代表共治联盟,提出‘多元共治、透明共享’的方案——我们不搞集中管理,而是建立全球公益资源对接平台,让有需求的项目与有资源的捐赠者直接对接,所有流程通过区块链溯源,接受全球公众的监督;同时,成立公益仲裁委员会,由各国代表共同组成,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公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