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5章 百年秘约,老宅疑踪

海牙的清晨带着北海的微凉,国际监狱的会见室里,阳光透过铁窗斜射进来,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。陆栀念坐在顾承泽对面,指尖捏着那条匿名短信,目光锐利如刃:“‘百年之前的约定’,到底是什么?你背后的黑客组织,是不是和顾鸿远当年的部署有关?”

顾承泽靠着椅背,嘴角挂着一抹高深莫测的笑,沉默了足足五分钟,才缓缓开口:“陆栀念,你以为你们赢了吗?冰岛的冰芯、非洲的资金、北欧的病毒,不过是开胃小菜。真正的棋局,早在一百年前就已经布下了。”他抬眼看向陆栀念,眼神里藏着跨越世纪的阴鸷,“你曾祖父陆敬亭和我祖父顾鸿远,当年可不是简单的理念不合。他们在梧桐巷立下过血誓,要争夺‘公益本源’的掌控权,而我们,不过是在替祖辈完成这场未竟的对决。”

“公益本源?”陆栀念皱紧眉头,这个词在“公益本源档案”中曾被零星提及,却始终没有明确释义,“那到底是什么?”

“是足以改变全球公益格局的核心力量。”顾承泽的声音压低,带着一丝狂热,“当年陆敬亭凭借它创立了锦华公益,我祖父不甘心落败,才组建了光明会。可惜他走得太早,没能拿到完整的‘本源’。而你手里的档案,不过是皮毛罢了。”他突然笑了起来,“那条匿名短信说得没错,下一场风暴,会从你们陆氏老宅开始。你以为沈慕言查到的黑客组织,真的是我能掌控的?他们是‘守约人’,只认百年血誓,不认人。”

陆栀念的心猛地一沉。顾承泽的话虽然语焉不详,却印证了她的猜测——背后确实有一股更隐秘的势力,而这股势力的根源,正是陆顾两家的百年恩怨。她起身离开会见室,立刻拨通了沈慕言的电话:“立刻调取陆氏老宅的所有资料,包括曾祖父陆敬亭的生平、老宅的建筑图纸,还有顾鸿远当年在梧桐巷的活动轨迹。另外,深挖‘守约人’这个组织,我要知道他们的所有底细。”

“已经在查了。”沈慕言的声音带着键盘敲击的背景音,“陆氏老宅位于梧桐巷17号,是陆敬亭当年亲自设计建造的,抗战时期曾被炸毁过一部分,后来重建过。奇怪的是,重建后的图纸上,有一处地下室的标注被人为抹去了。而且我发现,顾鸿远当年在梧桐巷也有一处宅院,就在老宅斜对面,现在已经改成了茶馆。”

秦峰这时也赶了过来,手里拿着一份刚整理好的资料:“陆总,国际刑警那边有新线索。北欧的黑客组织‘幽灵之手’,核心成员的身份都经过高度伪装,但他们的资金流向里,有一笔来自几十年前的信托基金,而这笔基金的设立人,正是顾鸿远的贴身管家。更关键的是,‘幽灵之手’最近的活动轨迹,都指向了国内梧桐巷。”

“看来我们必须回一趟梧桐巷了。”陆栀念当机立断,“秦峰,你留在海牙,继续审讯顾承泽,争取挖出更多关于‘公益本源’和‘守约人’的线索。沈慕言,你跟我回国内,实地勘察陆氏老宅和顾鸿远的旧宅,一定要找到那个被抹去的地下室。苏婉,你留在非洲,稳住‘善意种子计划’的推进,防止‘守约人’趁机作乱。”

两天后,陆栀念和沈慕言抵达梧桐巷。时隔多年再次回到这里,巷子里的景象依旧熟悉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,两旁的老房子错落有致,栀子花香比记忆中更浓郁。陆氏老宅的朱漆大门紧闭,铜环上锈迹斑斑,推开时发出“吱呀”的声响,仿佛在诉说着百年的沧桑。

老宅的院子里,杂草丛生,墙角的栀子花树却长得枝繁叶茂,开得正盛。沈慕言拿出便携式探测仪,开始对老宅进行全面扫描:“根据重建图纸的比例推算,地下室的入口应该在正厅的地板下方。”他指着正厅中央的一块青石板,“这块石板的尺寸和周围的不一样,而且探测仪显示下方有空洞。”

陆栀念让人找来工具,小心翼翼地撬开青石板。石板下方果然有一个黑漆漆的入口,通往一条狭窄的楼梯。沈慕言打开强光手电,率先走了下去,陆栀念紧随其后。楼梯陡峭而潮湿,弥漫着一股尘封已久的霉味,走到底后,眼前出现了一扇厚重的石门,门上刻着复杂的花纹,仔细一看,正是栀子花的图案,只是花瓣的数量和栀子花纹章上的不一样——石门上的栀子花有七片花瓣,而徽章上的只有六片。

“这扇门应该是密码锁。”沈慕言抚摸着石门上的花纹,“花纹的凹槽里有明显的磨损痕迹,应该是需要按特定顺序按压花瓣才能打开。”

陆栀念盯着七片花瓣,陷入了沉思。曾祖父陆敬亭一生推崇“善意无界”,六片花瓣的徽章象征着“仁爱、诚信、公正、包容、坚守、传承”,那第七片花瓣,代表着什么?她突然想起顾承泽提到的“百年血誓”,难道和顾鸿远有关?

“试试按‘陆敬亭’和‘顾鸿远’名字的笔画顺序。”陆栀念说道。沈慕言按照她说的,依次按压对应的花瓣,石门却纹丝不动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就在这时,沈慕言的手机响了,是秦峰打来的:“陆总,顾承泽终于松口了!他说‘公益本源’藏在陆氏老宅的地下室,石门的密码是‘善意生七芒’,对应的是七片花瓣的排列顺序,分别代表‘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、忠、勇’。而且他说,顾鸿远当年在对面的宅院里,也挖了一条密道,直通地下室!”

沈慕言立刻按照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、忠、勇”的顺序,按压石门上的花瓣。只听“咔嚓”一声,石门缓缓打开,一股带着檀香的气息扑面而来。地下室不大,正中央放着一个紫檀木的箱子,箱子上同样刻着七瓣栀子花的图案。四周的墙壁上,挂着几幅老照片,其中一幅是陆敬亭和顾鸿远年轻时的合影,两人并肩站在栀子花树下,笑容青涩,看不出丝毫后来的反目。

陆栀念走上前,轻轻打开紫檀木箱子。箱子里没有金银珠宝,只有一本泛黄的日记和一个青铜盒子。日记是陆敬亭的手迹,字迹工整,记录着他和顾鸿远从相识到反目的全过程。

原来,陆敬亭和顾鸿远年轻时是志同道合的好友,一起留学归来,立志要通过公益改变国家的命运。他们在梧桐巷立下血誓,要共同守护“公益本源”——一个记录着全球公益资源分布、关键人物信息和古老公益组织传承的核心数据库。这个数据库最初是由一批爱国华侨创立的,目的是为了在战乱年代救助同胞,后来被陆敬亭和顾鸿远接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