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小满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变化。她听到伙计们转述的流言,气得浑身发抖,却又无可奈何。这种针对个人品德和商业信誉的污蔑,比直接的商业竞争更加卑劣,也更难防范。她可以解释一次,却无法堵住悠悠众口。薛夫子那边,她更觉愧疚不安,连忙备了厚礼,亲自上门致歉。薛夫子倒是豁达,捻须叹道:“清者自清,浊者自浊。林姑娘不必介怀,此等宵小之行,徒增笑耳。”话虽如此,但谣言对老先生清誉的损害,已是事实。
“林记”店内,虽然依旧有忠实顾客支持,但那种纯粹的风雅氛围已被破坏,蒙上了一层难以言说的阴影。生意虽未一落千丈,但增长势头明显受阻,新客减少,议论增多。林小满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,舆论这把软刀子的厉害。苏清远这一招“釜底抽薪”,直击要害,让她辛苦营造的文化品牌价值大打折扣。
“姑娘,这样下去不是办法!”石猛愤懑不已,“肯定是‘八珍楼’搞的鬼!咱们得想个法子反击!”
林小满强迫自己冷静下来。愤怒解决不了问题,必须用更巧妙的方式破局。硬碰硬地澄清或对骂,只会越描越黑,落入对方圈套。她想起赵琰曾说“价值之根,在于人心”,此刻,动摇的人心,需要用更扎实、更无可挑剔的行动来稳固和争取。
既然对方污蔑“文化”是伪装,那就用更深厚、更接地气的文化行动,来证明自己的真诚!
时近端午,这是一个蕴含深厚民间文化和家国情怀的节日。林小满决定,将“节气限定”的概念与端午节的民俗紧密结合,推出一系列富有情怀和互动性的活动,让“林记”的文化形象更加丰满、亲民,从而淡化流言的负面影响。
她精心策划了 “端午情浓,林记有礼” 主题系列活动:
1. 推出“五色祈福粽”:不仅制作传统的糯米粽,还创新地推出小巧精致的“点心粽”,用植物汁液染成五色糯米,包裹低糖豆沙、枣泥、甚至咸蛋黄等馅料,寓意五行和谐、祈福安康。每只粽子附上一张书写着不同祝福语(如“安康”、“高粽”、“如意”)的小笺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2. 举办“粽香手作”体验:在端午前三天,于店内开辟一小块区域,邀请持会员竹牌的顾客携家带口,现场体验包粽子(小份量、简易版),由林老实和王大娘(已悄悄联系上,其子危机解除后她愧疚返回,林小满谨慎接纳)指导,感受传统手艺的乐趣,增强顾客的参与感和归属感。
3. 发起“赠粽敬老”公益行:联合李翰林等有名望的士人,以“林记”名义,制作一批素粽,赠送予城南慈幼局和几位清贫的孤寡老人,并邀请文人撰写简短报道,在相熟的书坊刻印散发,将商业行为提升到社会关怀的层面,彰显“林记”的社会责任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