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津贴的日子到了。邵明珠像往常一样,来到军部后勤处的财务科。窗口前排着不长不短的队伍,都是来领取当月津贴的干部和战士。大家脸上都带着轻松的笑意,虽然钱不多,但总归是属于自己的零花钱,可以买点烟丝、肥皂,或者给家里寄回去。
轮到邵明珠时,他递上自己的证件。财务科的干事核对了一下,在一个厚厚的本子上翻找着,然后抬起头,有些惊讶地看了邵明珠一眼,脸上露出笑容:“邵参谋,你这个月的津贴……有点不一样啊。”
邵明珠愣了一下:“不一样?怎么不一样?”
干事一边熟练地数着钱,一边解释道:“军部刚下的通知,因为你之前那三篇报告立了大功,野司和军里都嘉奖了。所以从这月起,你的津贴标准,按照团级干部的最高档发放了。”
说着,干事将一叠崭新的钞票递了出来。不是往常那种零零散散的几张,而是厚厚的一小沓!
邵明珠接过来,入手的感觉就明显不同。他低头仔细一看,心里咯噔一下!
不是他熟悉的边区票或者北海币,而是崭新的“中国人民银行”发行的纸币!面额有壹仟圆、伍佰圆、壹佰圆的(注:此为1948年12月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,面额较大,与1955年第二套人民币的兑换比例为:1)。他快速心算了一下,这一沓钱,加起来竟然有十五万圆!(为了方便理解,后文按第二套人民币折算,即15元。实际购买力需按当时情况。)
十五块钱!
邵明珠拿着钱,手都有些微微发抖。不是激动,而是……一种极其复杂的感觉。
他清楚地记得,四一年他刚给赵刚当警卫员那会儿,一个月津贴折合下来还不到四毛钱(旧币四千圆)。后来随着解放战争,慢慢涨到一块多、两块多。直到最近升任军部作战参谋,津贴才涨到了七块多钱,这已经让他觉得相当宽裕了。
可现在,一下子变成了十五块!翻了一倍还多!
这绝对是团级干部里最高的标准了!甚至可能比一些资历浅的副师级还要高!
“这……这合适吗?”邵明珠下意识地问了一句。他倒不是矫情,而是深知部队的规矩和当下的困难。全军还在实行供给制,吃喝穿用全由部队负责,津贴本质上就是一点零花钱,体现的是组织和职务的差别。一下子给他提到这么高,他有点受宠若惊,也怕影响不好。
财务干事笑着摆摆手:“邵参谋,你就安心拿着吧!这是军党委会上定的,梁军长、赵政委亲自批的!说你立的功,值这个待遇!这是组织上对你的肯定和鼓励!”
话说到这个份上,邵明珠也不好再推辞。他道了声谢,将那一沓沉甸甸的新币仔细地揣进内兜里,心情复杂地离开了财务科。
走在回宿舍的路上,邵明珠摸着口袋里那叠厚厚的纸币,却丝毫感觉不到“发财”的喜悦。相反,一种沉重的现实感压在他的心头。
十五块钱,在1949年的北平,究竟意味着什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