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章 十天干:乙

甲骨文的 “乙” 字,其字形含义至今难以确定。《说文解字》觉得它像春天草木弯曲生长的样子,不过后世还有如鱼肠、侧面燕子等多种解释,只是都没有足够依据。“乙” 和 “乁” 形状相似、读音相同,有学者猜测它们是同一个字。在甲骨文中,“乙” 作为形旁出现在河等字里,有 “水”“流” 的意思,可 “乁” 仅在字书中存在,无实际例子,无法证实是否等同于 “乙”。商代时,甲骨文里的 “乙” 就被借为天干第二位,到秦汉时期,已经使用了一千多年,其原本的意义也渐渐被遗忘。之后,它又引申出 “第二,次一等” 的含义,在化学用品命名上有所体现,比如乙醇等。“乙” 还有草木破土、鱼腮骨、燕子、虎骨等多种解释,能当作动词表示碾压、压抑等,在古籍中有很多相关记载,它也是姓氏用字,在读书、校勘方面有特定用法。

“木” 是古老的象形字,甲骨文呈现的是完整树的模样,所以本义就是树。从金文、篆书发展到隶书、楷书,其字形发生了变化。由 “木” 的本义又有了木料、木材等意思。在上古时期,“木” 用来表示树木,“树” 表示种植,后来 “树” 才代替 “木” 表示树木,现在 “木” 多在合成词里出现。因为 “木” 质地实心,就引申出不灵活、愚钝的意思,像 “木讷”“木然”。它读音是 “mù”,作名词时有树、木料、树叶等意思,作形容词有质朴、拙直等意思,作动词有愣、发呆的意思。在上古,“木” 和 “树” 意义不同,词性也不一样,战国之后 “树” 才有了树木的意思。《说文解字》说 “木” 是从地里冒出来生长的,属东方之行。

当 “乙” 与 “木” 组合成 “乙木”,一般认为是柔软的木头或草木之类。从这可以看出,乙木之人往往有着柔和、谦卑的特质。他们通常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