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3章 学徒入铺

李石头换上了一身打满补丁、洗得发白却依旧带着汗渍和污渍的粗布短褐,脚上的草鞋磨破了边,露出冻得通红的脚趾。赵小刀甚至让人弄来一些锅底灰和草药汁,小心翼翼地涂抹在李石头的脸颊和手臂上,制造出一种长期营养不良的菜色和轻微冻疮的痕迹。他的头发被故意弄得蓬乱如草,眼神被要求训练出一种混合着惶恐、渴望和一丝麻木的状态——一个典型的、在生存线上挣扎的流民少年形象。

再次,是言行举止的打磨。

赵小刀找来一个真正从灾区逃难过来的老乞丐,让他给李石头讲述逃难路上的艰辛、投亲不遇的绝望、以及对一碗热粥、一个避风角落的渴望。李石头需要反复练习那种带着浓重乡音、语气怯懦又带着急切恳求的说话方式,学习如何自然地缩起肩膀,如何用敬畏而胆怯的眼神看人,甚至如何因为一点小小的善意而表现出过分的感激。每一个眼神,每一个细微的动作,都可能成为暴露的破绽。

最后,是入场方式的谋划。

直接上门毛遂自荐,风险太高。需要一个“合理”的引荐。赵小刀动用了一条埋得很深的暗线——一个在南城边缘开了几十年杂货铺、为人老实巴交、与周围店铺掌柜都相熟的老头。由他“偶然”遇到在街头彷徨无助的“狗剩”,心生怜悯,又想起“追风铺”的冯师傅年纪大了,需要个帮手干点杂活,于是“好心”地带着少年前去说项。这个过程要表现得自然,像是街坊邻里间寻常的互助。

一切准备就绪,已是两天后的清晨。寒风吹过空旷的街道,卷起地上的落叶和尘土。李石头,不,现在是“狗剩”,揣着那颗怦怦直跳的心,跟着那位被事先叮嘱好的杂货铺老掌柜,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那座位于城墙根下的、如同被遗忘的孤岛般的“追风铁匠铺”。

越是靠近,那股熟悉的煤烟和铁锈混合的气味便越是清晰。李石头努力让自己进入角色,低着头,缩着脖子,双手紧张地绞着衣角,眼神躲闪,将那种初来乍到、不知所措的惶恐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杂货铺老掌柜上前叩响了那扇歪斜的木门。过了好一会儿,门才“吱呀”一声拉开一条缝,冯师傅那张布满皱纹、没什么表情的脸探了出来,浑浊的眼睛带着惯有的戒备扫了过来。

“冯老哥,早啊。”杂货铺掌柜笑着打招呼,语气熟稔,“没啥事,就是……唉,碰上这么个孩子。”他侧身把李石头让到前面,“从南边逃难来的,爹娘都没了,来找他表叔,结果人找不着了,可怜见的,在街上晃荡两天了。我看他手脚还算利索,人也老实,想着您这儿……要不要个帮忙拉风箱、扫扫地的?给口饭吃就成,不要工钱。”

冯师傅的目光如同两把钝刀,上下打量着李石头。那目光似乎能穿透他破旧的衣衫,看到他内心的紧张。李石头感觉到那目光的压力,心脏几乎要跳出嗓子眼,但他牢记着赵小刀的嘱咐,不能对视,不能表现出任何超出这个年龄和处境应有的机灵。他只是把头垂得更低,身体微微发抖,用带着哭腔的、结结巴巴的乡音重复着练习了无数遍的话:“老……老师傅,求……求您收留俺吧,俺啥都能干,有口吃的就行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