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6年的春风吹绿了红星水库的堤岸,也带来了高中部的第一个春天。教室后的黑板报上,距高考还有800天的倒计时悄然出现,但同学们的目光更多地被另一则通知吸引:校园创新实践周启动。
这次要做什么项目?莉莉翻着活动手册,学校说可以自由选题。
王小虎抢过手册:看!有校园设施改进类别!
孙宇推推眼镜:根据数据,我校体育器材损耗率最高的是乒乓球拍。
张伟已经在本子上画起了草图:可以设计可更换胶皮的球拍。
项目确定后,难题接踵而至。第一个星期,他们跑遍全市体育用品店,发现最便宜的乒乓球拍也要5元钱——对高中生来说简直是天价。
要不...用废旧材料做?陈遇提议。
于是,旧课桌的木板成了拍身,报废自行车的内胎剪成胶皮,连用坏的拖鞋底都成了实验材料。
但做出的第一批球拍根本不能用:胶皮粘不牢,拍柄易开裂,重量也不达标。
这样不行,体育老师摇头,还不如用现有的。
最沮丧的时候,陈遇带着组员去了市体育用品厂。看门老师傅听说来意,笑着带他们参观车间:乒乓球拍看着简单,学问大着呢!
老师傅教他们辨认木材纹理,讲解胶皮弹性原理,甚至透露了小窍门:胶水要薄涂三遍,每遍晾十分钟。这些实践知识,是课本上永远学不到的。
带着新学来的知识,团队重整旗鼓。李娟带领初中组负责打磨木材,王小虎研究胶水配方,孙宇计算重量配比,张伟设计模具,莉莉负责质量检测。
终于,第十七个样品通过了测试:胶皮粘合牢固,拍柄握感舒适,击球效果甚至比市售的还好。
成本核算更让人惊喜:每副球拍只要8毛钱!
消息传开,其他班级纷纷来订做。很快,整个年级的体育课都用上了自制的乒乓球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