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策,建立医署,普惠军民。
这一策的推行,则主要倚重了华佗与张仲景的威望与仁心。袁绍亲自拜访二位神医,恳切陈情:“乱世之中,人命如草。绍不忍见将士因病减员,百姓因疾丧亲。愿请二位先生主持,设立医署,教授学徒,普惠军民,此乃活人无数之功德,亦是我军战力与民心之保障。”
华佗与张仲景本就有济世之志,见袁绍如此重视医学,大为感动,欣然应允。很快,一座由郡守府支持的医署在城南成立。华佗主导外伤急救与外科,将一些简易的战场救护知识编成手册,教导军中医官;张仲景则专注于伤寒杂病,带领学徒采集草药,研制方剂。医署不仅为军队服务,也定期为百姓义诊,药价极其低廉,甚至对赤贫者免费。此举在短时间内赢得了极大的民心,连周边郡县的百姓都闻风而来。
第三策,兴办学堂,凝聚人心。
此策则由大儒蔡邕挂帅。袁绍深知文化认同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。他请蔡邕出面,在怀县设立学馆,名为“河北讲武堂”(暂名),实则文武并重。文事由蔡邕亲自授课,讲授经史子集,并整理、抄录从洛阳带出的典籍;武事则定期由皇甫嵩、颜良、文丑等将领,讲授兵法、战阵。袁绍本人也时常前往,与学子们探讨天下大势,灌输自己的理念。这不仅吸引了河内本地的青年才俊,连冀州、并州的一些寒门子弟也慕名而来。
新政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。触及旧有利益格局时,难免有阻力。一些本地豪强对屯田政策阳奉阴违,某些郡吏对新的考核方式(袁绍引入了初步的绩效概念)怨声载道。但在袁绍的强力支持,以及荀攸的灵活手腕、许攸的暗中监察下,这些阻力被迅速化解。颜良、文丑严格约束部下,对胆敢破坏新政、欺压百姓者,无论出身,一律军法处置,树立了新政的权威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新政推行半月后,一个突发状况考验着这套新体系的成色。
这日,袁绍正在与荀攸、许攸商议冀州情报,文丑大步闯入,面带急色:“主公,城外涌来大批流民,约有数千之众,据说是从洛阳方向逃来的,人困马乏,堵塞了官道,与维持秩序的军士发生了些冲突!”
袁绍立刻起身:“走,去看看!”
众人登上城楼,只见城外黑压压一片,尽是面黄肌瘦、衣衫褴褛的百姓,扶老携幼,哀鸿遍野。一些青壮流民因急于入城觅食,与守城士卒发生了推搡,场面一度混乱。
许攸皱眉道:“主公,人数太多,城内粮储有限,若全部放入,恐生乱子。不如驱散……”
荀攸则道:“不可,这些都是大汉子民,若强行驱散,任其自生自灭,与董卓何异?且于主公声望有损。”
袁绍目光扫过城下那些绝望的面孔,心中已有决断。他下令:“开西门空地,设立临时粥棚!命华佗、张仲景先生即刻带医署人手前往,救治病患!文丑,带你的人维持秩序,按家庭登记造册,青壮者询问是否愿参与屯田或工役,老弱者另行安置,不得欺凌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