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5章 划江而治,暂息干戈

中枢回迁:决定亲自率领贾诩、程昱、诸葛亮、司马懿、田丰、沮授、许攸等核心谋士,以及文丑(北军)、颜良(北军)、张合(大戟士)、高览(兖州军)、许褚(武卫军)、赵云(白马义从)、甘宁、黄忠等精锐部队及将领,返回许都,统筹全局。

北疆侧翼:命令张辽为朔方都督,高顺为副都督,率领所部南军并陈泰、张嶷、马忠、邓贤四将,前往朔方,配合田豫治理地方,并在朔方练兵,作为未来凉州战场的战略侧翼。

东线防御:传令征南将军荀攸,继续总督东线(合肥方向)防务,严密防御孙策,确保侧翼安全。

这一系列安排,层次分明,既明确了西征的主要方向,又稳固了南方防线,同时加强了对新附区域的治理和整合,尤其是对关羽、张飞、徐庶等新附人员的重用与合理安置,彰显了袁绍的魄力与驾驭能力。

当袁绍的使者带着新的诏书和一系列人事变动的消息(部分公开)抵达秣陵时,江东文武的反应复杂。

小主,

孙策接受了车骑将军的封号,但对袁绍迅速进行人事调整、尤其是西进的动向保持了高度警惕。周瑜再次指出这是袁绍的缓兵之计,意在争取时间西征和整合内部。孙策虽然表面遵从诏命,息兵罢战,但暗中下令周瑜加速整合荆南,训练水陆军马,丝毫不敢放松。

长江两岸,进入了一种微妙的冷和平状态。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停止,但小规模的侦察、试探与情报搜集从未间断。北岸,文聘、蔡瑁、张允在关羽的支持下,日夜督练水军;南岸,周瑜的赤壁大营更是戒备森严,操练不息。双方都在利用这宝贵的喘息之机,拼命积蓄力量。

袁绍率领庞大的文武百官及精锐扈从,浩浩荡荡返回许都。天子率百官出城相迎,仪式极其隆重。重返权力中枢,标志着袁绍的战略重心正式从南方暂时转移,一个新的阶段开启。

在许都晋王府邸,袁绍立刻召集核心班底,进一步细化西征方略。

文和、仲德、孔明、仲达,西凉韩遂、马超,彪悍难制,且地处偏远,征讨不易。诸公有何妙策?袁绍开门见山。

贾诩道:韩马联盟,外亲内疏,利则相争,害则相救。可遣能言善辩之士,携重金往说韩遂,许以高官厚禄,离间其与马超关系。同时,可令钟繇在关中广布流言,使马超疑韩遂。

诸葛亮补充:凉州羌胡混杂,若能结好部分羌族豪帅,使其不为韩马所用,甚至为我内应,则可事半功倍。亮愿草拟结交羌胡之策。

程昱则强调粮草与进军路线:大军西征,粮道为重。当命司隶、并州全力保障粮草,先行囤积于潼关、长安。进军路线,可分兵数路,虚实结合,使韩马难以判断我主攻方向。

司马懿提出情报与侧翼配合:需加派细作,深入凉州,绘制详图,探听虚实。同时,朔方张辽部之行动至关重要,其侧翼牵制,可分散西凉兵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