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0章 丹毒净化过滤装置

4. 场辅助分离法: 利用电场(电泳)、磁场(磁分离)或离心场,根据丹毒颗粒的电荷、磁性、密度差异进行分离。优点:处理量大,效率高。缺点:设备复杂,对丹毒性质有特定要求。

【推荐复合方案:结合膜分离(去除大部分悬浮颗粒和大分子)与高级氧化/还原法(降解小分子难处理丹毒),辅以精密过滤。】

看到系统推演,姜逸心中有了大致方向。他决定采用一种复合净化思路:先粗滤,再精滤,最后降解残留。

首先,是“粗滤净化模块”。他设计了一个多层过滤结构。第一层采用特制的“百孔灵陶”,孔径较大,用于过滤丹药融化后药液中的不溶性颗粒和纤维杂质。第二层则使用了他精心制备的“活性灵炭”。这种灵炭并非普通木炭,而是他以某种富含微孔的“噬灵木”为原料,在密闭高压反应釜中通入少量水蒸气进行“活化”处理,使其内部形成极其发达的纳米级孔隙结构,比表面积巨大,对有机类丹毒杂质有很强的吸附能力。

接着,是核心的“精滤净化模块”。这也是技术难点所在。他需要一种能够精确筛分不同大小分子的“灵能过滤膜”。这个世界没有现代高分子材料,但他有符阵和灵材!他尝试了多种方案:最初想用极薄的“蝉翼灵纱”,但孔径不均且易破;后又试验“玉髓薄膜”,但透性太差。最终,他灵感迸发,想到了一种名为“千结灵蚕”的稀有灵蚕所吐的蚕丝。这种蚕丝极细,且天生带有微弱的灵性,能根据环境微调其丝线间隙!他花费不小代价购得一些,将其编织成致密的滤布,再以特定频率的灵波进行“定形”处理,使其形成稳定且孔径均匀的纳米级通道!这便制成了初代的“灵蚕丝纳米滤膜”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最后,是针对最难处理的可溶性小分子或离子态丹毒的“深度净化模块”。姜逸想到了“高级氧化法”的原理——产生强氧化性物质,将有机物彻底矿化。在这个世界,他尝试利用“光解”和“灵解”。他设计了一个透明的石英反应腔,内部放置一种对特定频率灵光敏感的“光触媒”材料(一种掺杂了稀有元素的“曜晶石”粉末),然后以强光(通过聚焦日光或激发“辉光石”实现)照射,激发光触媒产生强氧化性的“灵解自由基”,攻击分解残留丹毒。同时,他尝试辅以微弱的特定频率电场(利用“雷击木”碎片产生),促进带电丹毒离子的迁移和分解。

三个模块的设计思路确定后,姜逸开始了艰难的实物制作和系统集成。过滤器的密封、流道的设计、压力的控制、各模块的串联顺序……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反复试验。尤其是灵蚕丝滤膜的制备和定形,成功率极低,浪费了大量珍贵材料。

期间,玄骨一系虽未明面阻挠,但姜逸订购的一些关键材料(如千结灵蚕丝、曜晶石)却屡屡出现“运输延误”或“库存不足”的情况,明显是有人暗中作梗。姜逸不得不通过丹霞长老的渠道,或亲自前往更远的坊市高价求购,耽误了不少时间。

两个月后,一台结构复杂、由多个琉璃罐、玉质滤芯、缠绕着符纹导线的金属腔体以及一块小型光板组成的“丹毒净化过滤装置”原型机,终于矗立在实验室中央。它看起来更像一台怪异的炼金设备,而非炼丹器具。

第一次全流程测试,姜逸选择了一份丹毒残留较高的下品“烈阳丹”溶液。药液依次流经粗滤模块、灵炭吸附层、灵蚕丝精滤膜、光解反应腔……

当浑浊的药液从最终出口流出时,姜逸和围观的两名科习弟子都屏住了呼吸。

原本色泽暗红、略显浑浊的药液,变得清澈透亮,颜色也转为纯净的淡金色!用他之前研发的丹毒检测仪进行快速扫描,显示丹毒残留量从原来的接近5%,骤降至不足0.3%!而且,有效药力成分损失极小!

“成功了!”一名弟子激动地喊道。

姜逸也长舒一口气,但并未放松。他连续测试了多种不同属性的丹药,发现效果有所差异。对于以悬浮颗粒和有机大分子丹毒为主的丹药,净化效果极佳;但对于某些特殊的、离子态或极其稳定的小分子丹毒,光解模块的效果还不够理想,残留仍在0.5%-1%左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