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向三:高适应性粮食作物——“万象谷”。
这是项目的核心与难点。要解决吃饭问题,需要一种能适应“源海之庭”不同星域千奇百怪环境(如高重力、强辐射、异常时间流)的主粮。科学家们采取了一种大胆的“基因工具箱”策略。他们不再追求一种“完美”作物,而是创造了一种基础基因组极其稳定、但拥有多个“环境响应开关”的“万象谷”原型。
这些开关可以被不同的环境信号(如特定引力参数、辐射强度、空间曲率)激活,从而表达出不同的性状组合——在强辐射区,它会启动厚厚的生物铅屏蔽层;在弱重力区,它的根系会异常发达以锚定自身;在时间流速异常区,它的新陈代谢会自适应调整以确保果实正常成熟。一谷千面,随遇而安。
技术的突破带来了丰收的希望,但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争议。
当第一批“定规藤”在某个规则破碎的小行星带成功营造出百里“绿洲”,当“噬霾兰”将一片能量废土变得清新宜人,当“万象谷”在模拟的各种极端环境中结出金灿灿的谷穗时,联盟内部欢呼雀跃,视之为征服“源海之庭”的关键一步。
然而,反对的声音同样强烈。以玄玑真人为代表的部分保守派修士忧心忡忡:“如此肆意篡改生灵本源,罔顾自然天道,恐遭天谴!这些转基因灵植,看似解决了问题,但谁又能保证它们不会在某个时候失控,变成更可怕的‘规则污染源’?” 就连一些科学家也担心,这种高度依赖人工干预的生态系统是否脆弱,一旦核心基因崩溃,是否会引发连锁灾难。
面对质疑,苏晓和“方舟禾木”团队没有回避。他们建立了极其严苛的转基因生物封闭试验场和逃逸应急预案,对所有转基因灵植都嵌入了生物自毁指令。同时,他们公开了大部分研究数据,强调所有改造都基于对底层规则的深刻理解,是“引导”而非“亵渎”生命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就在争议声中,“方舟禾木”计划迎来了第一次真正的实战检验——也是第一次重大的危机。
联盟一支勘探队在一个新发现的、环境极其恶劣的破碎星球上,发现了储量惊人的稀有灵能矿。但该星球地表弥漫着一种能侵蚀能量护盾的“蚀能雾”,常规机械无法长时间作业。联盟决定,冒险在该星球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山谷中,大规模投放“定规藤”和“噬霾兰”的种子,试图人工制造一个可供矿工驻扎和作业的基地。
投放初期一切顺利,转基因植物迅速生长,规则绿洲初见雏形,蚀能雾被有效阻挡在外。基地开始建设,矿机开始运转。